不然的話,孫策軍不可能撤得這么干凈。
而且,李橫還打聽到:這些孫策軍從潛山撤出來后,只是在皖縣縣城稍微修整了一番,就又分期分批地,向著孫策的大本營--曲阿撤去。
與此同時!
隨著這些孫策軍的逐步撤離,整個皖縣的大搬遷也開始了。
劉勛做廬江郡太守的這幾年里,是以皖縣作為廬江郡的郡治,也就是自己的大本營的。
因此,他所積累的財富、糧草和丁口,絕大部分都被安置在皖縣。
現在,孫策軍的主力要從這里撤走,那么,這些人、財、物,自然也要作為戰利品,一同被遷往曲阿。
據李橫探聽到的消息,皖縣現如今的5萬多丁口,會有近4萬人被強行遷走。
皖縣最后的丁口,將會保持在1萬左右。
這樣的話,只要在皖縣城內駐扎個幾千兵馬,就可以牢牢地控制這里。
從這個布置上也可以看出來,孫策方是打算把皖縣,當做自己勢力的邊疆地帶來經營了。
當然了,在遷移過程中,那些平民會遭受多大的苦難,損失多少財富...
這些問題,通通不是人家孫策所要考慮的。
或者說,在這樣的亂世里,要想當一個合格的軍閥,你就不應該讓這些事情,來干擾你的決策。
......
在前番的大戰中,孫策雖然擊敗了劉勛,但卻沒能乘勝追擊。
這也使得劉勛因為在戰后,能夠及時收攏了大部分的潰卒,從而保存了一定的實力。
戰后,劉勛統率兵馬,屯駐在了大官一帶。
此時的他,手里仍然掌握著近7000兵馬。
當然了,同他頂峰時期的20000萬兵馬比起來,這些兵馬不僅數量縮水很多,其士氣也是低落不堪。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至少還是穩住了陣腳。
劉勛原本的打算是,趁著孫策暫時退去的這段空隙,好好地整頓一下麾下的軍伍,然后再做打算。
不過,當他聽到孫策正在大規模遷移皖縣人口的時候,整頓軍伍的想法,立刻就被他拋到了九霄云外。
原因很簡單!
孫策的這種做法,等于是對他的勢力,來了一個釜底抽薪。
皖縣的人口,一旦被孫策抽空的話,劉勛軍也就再也沒有存在的根基了。
到時候,都不用別人去打他,他的軍隊自己就會潰散掉。
所以,就算劉勛軍現在潰兵滿營、士氣低落,但為了阻撓對方的遷移人口計劃,他還是強行率兵北上,尋機同孫策軍作戰。
可是,劉勛軍以前就打不過孫策軍,現在就更打不過了。
雙方接戰數次,劉勛軍可以說是次次敗北。
大打大敗!
小打小敗!
幸運的是,孫策軍每次戰勝劉勛軍之后,并不乘勝追擊。
他們只是把劉勛軍驅趕開來,便收兵回營。
孫策軍的意思很明顯!
那就是:只要你不來打擾我遷移人口,那我也不去管你。
可是,孫策軍可以不去理會劉勛軍,但劉勛軍卻不能就此退去。
他們退了的話,那就是敗亡的解決啊!
就這樣,趁著自己還能指揮得動手下的軍卒,劉勛是屢敗屢戰,再敗再戰!
同樣的,他也是越戰越弱。
連續幾次大敗之后,劉勛軍實際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