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旦與衛鞅這兩個人的答卷實在是各有千秋,但卻又不相上下,令得這些考官也為之感嘆連連,一個個為之相互爭執了起來。
而李翔則是干脆將這兩份答卷的內容直接公布到了朝堂上,讓所有人一起來進行一個評判。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本來是幾個人小范圍的爭執,結果卻也變成了一個大范圍的爭執。
房玄齡、杜如晦、狄仁杰等一個個同樣是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人傾向于那個,有的人則是更加傾向于另一個。有的人支持這個成為狀元,而有的人則是更支持那一個成為狀元
事實上,這兩個人的能力也確實是不相上下。一個興周,而另一個則是強秦,各有各的風采,各有各的風姿。
無奈之下,李翔也不等著這些人能夠爭出一個結果來,越是聰明人,越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哪有那么容易被對方說服。等他們之間的爭論有一個結果,誰知道得過去多長時間
因此,李翔干脆將衛鞅與姬旦這兩個人傳喚入朝堂之內,不僅是這兩個人,還包括一甲的探花王守仁,以及二甲的前八人,總共11個人進入早朝。
是的,除了這一甲的狀元和榜眼之外,剩下的排名已經出現了。而這最后的狀元和榜眼之位,就是留給他們兩個人的。
將這11個人傳喚進來,由衛鞅與姬旦二人互相辯論,剩下的九個人這是充當裁判,最后進行不記名投票表決,再由李翔進行公布最后的結果,務必讓這一次的科舉盡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
事實證明,姬旦最后還是勝了一籌。
畢竟,衛鞅的論策中多少涉及了一些變法的思想只是,自古以來變法得到善終者又有幾人大多數人聽到之后下意識地就想要敬而遠之,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凸顯出了這一部分人的珍貴。
而在兩個人才能相當的情況下,更多人還是更加贊同更加溫和的姬旦。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衛鞅與這個狀元之位失之交臂,并不是輸在才能之上。
當然,最終這兩個人不管是誰當了榜首,但李翔都是最后的贏家,他們都是為李翔打工的。
接下來就是武舉的兩組一甲了
兵法一項之中,這不得不說這一次科舉之中的另一項美談了。
王家三代共同參加這一次的武舉,但王翦與王賁父子直接將狀元和榜眼之位全部都拿走了,最后的孫子王離雖然要差一些,但也位居這一次的二甲前列。
而王翦便是那一位讓李靖眼前一亮,在科舉結束之后,親自和他進行演練的那位科舉考生。
父子兩人直接包攬了狀元和榜眼之位,而祖宗三代更是同樣科舉上榜,這可是讓無數人羨慕不已
而獲得探花之位的魏舒同樣不凡,但只可惜,比起他前面的那兩位來,他終究還是差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