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可非倭國可比,李唐向大漢學習十多年,已經經歷了一陣快速發展期,擺托了曾經的落后蠻夷狀態。
并且,李唐由于曾經和草原勢力結盟的關系,這些年來一直互通有無,和草原之間大力發展貿易,也因此國力和軍力迅速強盛起來。
而且,李唐能夠和幽州秦政交戰這么多年,其麾下將士的戰斗力絕對不可小覷。經過李世民這么多年的嘔心瀝血,李唐軍隊的綜合素質不在大漢任何一位諸侯的軍隊素質之下。
特別是經過擴建之后的玄甲鐵騎,這支部隊就連秦政也是頭疼無比,輕易之間不愿意和這一支部隊正面交鋒。
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講,倭國距離李唐都有著巨大的差距。
李唐與倭國結盟,也必然會給戰局帶來不一樣的變化的。對付李唐,也絕對不可能像對付倭軍那么輕松。
也正是因為如此,以白起為首的漢軍眾將暫時放棄了之前的戰略,放棄了先攻倭國實力最為集中的本州島的想法,轉而攻打倭國之中實力較弱的九州島與四國島。
一來,九州島與四國島這兩地的大名現在也在倭國的聯盟之內,他們治下兵力于此前也進入到聯盟之中來對抗漢軍,這個時候這兩個地方正是空虛的時候。
二來,之前在交戰之中殞落的三好氏大名與大友氏大名便是九州島與四國島實力頂尖的大名,這兩個大名勢力的家將損失慘重,其內部正是混亂不堪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攻打的話,必然是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就是出于兵力和時間之間關系的考慮了。
在這接連激烈的幾場大戰之中,雖然漢軍殺傷了倭軍將近四分之三的主力部隊,可是,他們本身的傷亡也絕對不小。
接連的幾場大戰,再加上這一路上攻城掠地,已經付出了將近四萬的漢軍傷亡。二十萬兵力,去除掉已經損傷的四萬,再加上四萬水軍也必須有一部分來執行護航任務,無法全部兵力都用在作戰之中。
除此之外,那些已經打下的地盤,并不是打下之后就已經結束了,他們多少也得派出一點兵力來看著對方的。
如果一點兵力都不派出來看著的話,就算那些地盤已經被漢軍打下了,但說不定漢軍剛走,后腳就又變成倭國人掌握的地盤了。如此一來的話,他們之前的那些動作,豈不是成了白費功夫
別說是不派兵力看著了,就算是派著兵力看著,后方也會偶爾出現一些小規模的動亂,雖然只是一些小規模的動亂,帶來的麻煩有限,但也足以從側面說明一些問題了。
陳平、陳登、公孫衍等各位諸侯麾下的謀士倒是提出了一些相對懷柔的建議。
不過,白起卻不愿意在后面浪費太多的時間,出現動亂,必是強勢鎮壓。只要參與動亂,就算是沒有當場戰死,而是最后被俘虜,最后也是一個坑殺的下場。
甚至,寧可錯殺三千,也不可放過一個,在短短的時間之內,被坑殺了倭國人在數量上竟然已經高達六萬。而這六萬人之中,誰知道又有多少人是被誤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