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進入漢中腹地,幾條道路都是懸崖絕壁、崎嶇難行”
接著,馮異又為眾人介紹了一番自雍涼入蜀的道路情況。
第一條儻駱道,自長安南去取此道必先經周至縣西駱谷,中間要經過西駱谷水、黑水、湑水、酉水、儻水等河谷,翻越西駱谷水與黑水之間的十八盤嶺、黑水與湑水之間的秦嶺主脊、湑水與酉水之間的興隆嶺、酉水與儻水之間的牛嶺和貫嶺梁等四五座大山嶺。
相比剩余幾道,儻駱道雖有路途近捷之利,但途中翻越的幾座山嶺高度遠超過其他各道,路途異常艱險。
駱谷關附近的十八盤和老君嶺山勢險峻,老君嶺至都督門一段道路,蜿蜒于秦嶺主峰太白山南側黑河各支流間,升降起伏于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中。洋州真符縣境有屈曲84里的八十四盤,不僅“絕欄縈回,危棧綿亙”,而且還有被稱為“黃泉”的險地,多有毒蟲猛獸,行人視為畏途。
可以說,相比其他道路,這條路近歸近。可是,其中的險惡卻也回樣更勝三分。
第二條褒斜古道,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沿褒、斜二水環繞而行,貫穿了整個秦嶺山脈,全長大約四百余里,避開了很多的險峰,算是一條比較好走的河谷道路
昔日周文王經略巴蜀,就是由褒斜古道南下的,后戰國秦昭襄王之時,又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路經的懸崖絕壁上穴山為孔、插木為梁,把谷道鋪設成了棧道,號稱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牢牢控制了巴蜀地區
第三條古道,又名陳倉道,從關中陳倉向西南出大散關,沿嘉陵江上游谷道而行,轉向東南入進褒谷,出谷口即至漢中腹地了。
昔日劉邦被封為漢王,不甘心蝸居于巴蜀,乃拜韓信為大將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大軍就是從這條路進入關中,一舉消滅了三秦王,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
而作為主要的入蜀的一條道路,對于陳倉道,劉徹的防備也是最深的。再說了,人家老祖宗發家的時候,在這一條古道上就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這么一個歷史原因在,劉徹對這一條古道關注更多也是正常。
第四條道路,子午道,因穿越子午谷,且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
漢高祖劉邦去漢中,派張良燒子午棧道之后,到平帝元始五年時,王莽下令修鑿子午道,并設置子午關。
秦漢時期,由四川、漢中向京都咸陽或長安輸運物資,多取褒斜道和故道,不取子午道,和儻駱道一樣,小股兵馬還有可能,但卻不適合大隊人馬前進。
第五條道路,大軍從長安一路向西,進入西涼地區的街亭、天水郡,向南翻越高聳的岐山山脈,再向東走建威、河池、白馬戍最后進入漢中腹地
這條路最是遙遠了,要繞行上千里路程,不過道路相對好走一些,沿途水甜土厚、人口眾多,大軍可以沿途征調糧草,減輕后勤補給壓力
昔日,諸葛亮出祁山說的就是這里。
“諸位請看好了,漢中一帶多山道、峽谷,全靠著棧道溝通四方,這就是棧道的模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