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趙氏介紹,這機床通體用蜆木和精鋼打造,費時半年才制成,堅固耐用。
鉆頭以蘇鋼,再煉五次而成,可用來鉆銃管。
而且按趙士禎的經驗,只能以蘇鋼,再煉五次,煉多了,變脆易斷,煉少了,不夠堅硬,這是趙士禎多次試驗的結果。
每根鉆頭,可鉆二十根銃管,然后打磨,又可以繼續用,非常方便。
鉆銃管時,可用水力或人力。
水力比較容易,人力需要大量的力氣。
如果用人力,一天只能鉆五根。
周大虎這時道:“若是人多,換著鉆,還能鉆更多根。”
他把鉆頭拿給丁毅看,這鉆石粗如手指,長足足有半米,前面磨損后,打磨一下還能接著磨,非常方便。
因為鉆頭長,所以鉆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然很容易斷,還需要有人不停的加水。
丁毅再細看鉆床,設計巧妙,簡直巧奪天工。
左邊還有嵌臺一般的東西,可固定銃管,右邊是鉆頭,同樣可以固定,保證不會外偏。
因為銃管較長,采用兩邊鉆法。
即先鉆一邊,然后把銃管掉頭,再鉆另一邊,兩邊鉆完,再貫通,打磨,修正。
貫通另有更小更細的鉆頭。
最絕的是銃管的塑形,完全和現代機床沒啥區別了。
周大虎制銃管,先把精鋼隨意打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然后固定在鉆床上,接著鉆孔,等孔鉆好后,再用另一根更粗更短的挫頭,把正方形挫成圓形。
丁毅等人還看了小小的示范,除了丁毅,個個驚為天人,贊不絕口。
那挫頭放在側面,機床滾動方形銃管,一邊高速的滾,一邊往前送。
挫刀原地不動,嗖嗖嗖,那鋼屑像下雨似的紛紛掉下,方形的銃管很快變成圓形,完全和現代機會沒什么區別。
真他娘是個人才,這就是簡易版車床啊,丁毅看著這超前的設計,對趙士禎五體投地,大明朝不會用人,要不然,那有以后的滅國:“令祖這腦袋,怎么長的?我都懷疑他是穿越的。”
穿越?大伙一臉茫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趙氏卻笑道:“這機床不是我爺爺發明的,這是我爸發明的,他也是從別外學來的。”
萬歷四十三年(1615),趙父參加浙江鄉試得到全省前五,當年秋去京城參加次年的丙辰科再試。
在京城中,認識了同來再試的江西人宋應星。
兩人都對火器機械感興趣,宋應星便指出,眼下大明做銃太慢,主要是銃管打磨和制造占了一大半的時候,他想了個機械,應該能快速打超銃管,但對材料很難把握。
趙父聽了大喜,但向宋應星請教,學來了機臺的模型。
但當時并不完整,趙父后來因為想這個想太多,考試失敗,同期的宋應星不知道也是受了他的影響,同樣失敗。
宋應星不服,回去準備再考,1619年又考失敗后,終于絕了考試的念頭。
而就在這1616年秋,回來的趙父經過多次嘗試,改造,花了一年時間,終于做出來一部機床。
第一臺機床獻給朝庭,但在浙江放了一年才運到京城,工部看過后,發公文發揚了一番,然后就扔到庫房,沒幾年便毀于一旦。
趙父又花了半年時間在家里重新制了一臺,且更加的完整,就是眼前這臺。
但因沒得以朝庭重視,趙父和其父趙士禎一樣,也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