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愚昧無知,意志也不夠堅定,并不適合修煉佛門圣術,卻有著容易控制,人數眾多的優點。
佛宗和人國國君達成協議,許諾給予人國國君安全的庇護,賜予他百世的富貴,換得佛宗的國教地位,以及世間萬民對佛宗的信仰,從結果來看,這一招真的非常高明。
在佛宗站穩腳跟后,人國國君無論怎樣更迭,新上任的領導者都必須大力討好佛宗,尊護佛宗的國教地位,否則政權難以持久;而佛宗因為有了人國這數以百萬計人民的支持,也變得異常強大。
一千年來,改朝換代無休無止,寺廟越建越多,信眾來自五湖四海,佛宗的地位逐漸攀升到達頂點。在這種情況下,佛門與官府、地方士紳的關系更加緊密,共同來治理幅員遼闊的國家,統治廣大的百姓。華嚴寺的和尚們沈飛是親眼見到過的,他們樂于助人,努力苦修,為來世廣積福德,這些人應該說是站在普通百姓一方的存在,他們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普通百姓遠離痛苦,為自己積累福德,可以說是站在地方士紳和當地官僚這些盤剝百姓者對立面上的一個群體;久而久之,與人國的掌權者之間自然而然產生隔閡,繼續發展進而產生對抗,毫無疑問,佛宗并不懼怕人國,但是與人間政體并存是佛宗的利益訴求,而且佛宗也并不想取代人國,直接統治人間,統治這些愚昧無知的百姓,對抗的加深并不是它們想要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類似常藏和尚這樣的佛門敗類就必不可少的出現了,這類人,實際上是專門用來與人間的統治勢力打交道的。
就拿常藏和尚舉例子,他天生是個市井無賴,卻被得道高僧收為弟子,與華嚴寺主持輩分相同,為什么因為無賴有無賴的好處和用處,只有這樣的無賴才能和當地士紳、官府打交道而不吃虧,才能在不影響佛門與人間統治者之間關系的情況下把他們身上的油水榨出來。
按照沈飛的推測,估計每到寺廟里缺了香火錢,缺了衣食住行的各樣東西,或者是沒有了用來施德行善的救濟糧的時候,華嚴寺主持,都會將要糧、要衣的任務交給常藏和尚去做,也只有常藏和尚這樣的惡人,才能真的把這項任務完成好,他的存在非常必要,寺廟里對他的態度因此變得寬容,允許他擁有了諸多特權。
而常藏和尚本身也是在寺廟暗地里的授意下,在和人間勢力一次次地對抗中,積累下了自己的人脈和行事方法,培養出了更加囂張跋扈的個性,才最終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的。
因此常藏和尚其實是寺廟的替罪羊,僅此而已
只看表面現象的翠蘭軒小二,并不了解其中的隱情,只是通過眼睛看到的,判斷常藏和尚可能會接替華嚴寺主持的位子,其實這是一點可能性都沒有的。寺廟相對于仙道,可能更加接近人間,接近普通百姓,但本身還是超世的,這從華嚴寺建在汝陽城外,每周只開兩次門就能看得出來。廟里做的事情都是好事,比如為普通人看面相,求姻緣,解決心靈上的困惑,齋菜解決肚子餓問題等等,總之全是好事情。
這些寺廟里做的好事情是需要物質支撐的,者是通過剝削百姓而得利的統治者,相當于是利用自己的威嚴,直接從人間的統治者碗里搶肉吃,這種行為一定會招致統治者的反感,也必然會導致佛門和人間內部的統治者在某種程度上的對抗,因此,佛門從自己內部推選出一個罪大惡極之人,去對人間的統治者施加威脅,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和他們沆瀣一氣,由此形成了汝陽城現在的格局,這就是常藏和尚存在的意義。
相繼走訪了翠蘭軒、華嚴寺和汝陽城縣衙,沈飛覺得自己已經將佛國在汝陽城里運行的這套模式摸索得差不多了。了解敵人是他傳道之旅的第一步,因為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汝陽城并不大,很快聚集進來的大量旅人讓城內變得擁擠,客棧和街邊小商因此賺的盆滿缽滿,在現任黃帝拓拔野的主持下,帝國已經連續十年實行重商重農,輕減薄稅的政策,這讓百姓生活相對能夠維持,商人和士紳賺的盆滿缽滿,政府力量持續疲弱。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勢力特別強盛,往往獨霸一方。
翠蘭軒的老板沈飛到現在還沒見過,對于這個人他其實很想見上一面,能夠將近二十年在這樣一處偏遠城池里主持那個節目,一定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一直往前緩步走著,沈飛留心地觀察著身邊的人,看到了很多拉著巨大箱子的馬車,心知距離節目的開始已經不遠了,快步走向翠蘭軒。
離得尚遠,卻已聽到常藏和尚憤怒咆哮的聲音“為什么,為什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走到門口觀望,看翠蘭軒已經停止營業,包括老鴇在內的工作人員,遠遠地躲避到門口。不斷有木椅子、瓷罐子從三樓飛下,砸個稀爛,應該是常藏和尚正在發狂。
“怎么了這是”
沈飛看到那名帥氣的小二哥,拍拍他的肩膀問。
后者不耐煩地回頭,看到是沈飛馬上換上了副笑臉,直呼“道爺。”
沈飛示意他禁聲,伸出手,把他拉到外面“怎么了這是”
“不知道啊,一來就急不可耐地抓了個小姑娘上到三樓,接著就大發雷霆,摔東西,鑿地的,估計那個姑娘又活不成了。”小二哥照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