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是非一即二的選擇題,不會有太好的解決辦法,卻想不到烈兒出現在如此關鍵的時間點上,為自己送來了一條錦囊妙計。
烈兒的計劃確實巧妙,甚至堪稱完美,仔細想想和真兒的做法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烈兒說什么,他提了三點,第一,楚繡的改革方案是對的,他雖然死了但改革方案應該保留,并且愿意親自主導改革。這是什么意思,仔細想想真的是妙啊,簡直妙不可言。
作為皇子來說,真兒一個大動作把楚繡給殺了,看似是忤逆犯上之舉,其實險中求生,本來自己已經在想方設法的壓制他了,何必在乎矛盾更激烈一些。更何況,經他這一鬧,楚繡死了滿朝文武站在他一邊,為他站腳助威與朕對抗,等于說是得到了群臣的支持。這可是件不得了的事情,本來朝臣大多數是站在元吉一邊的,認為他是長子是最有可能繼承太子之位的人,朝臣代表的是士紳的利益,士紳又實際掌管著地方的權力,得到朝臣的支持等于擁有了地方龐大的財力和人力。
楚繡力推改革,滿朝文武恨不得誅之而后快,就是因為有自己保著才不敢下手,這樣一來可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被真兒干了,朝臣們都聰明的很,立刻就可以分辨出形勢,立刻就轉向了真兒一邊,因為擁戴他就等于權利和金錢的永續,誰不愿意。
還不止如此,真兒殺了楚繡也間接賣給了佛宗一個人情,畢竟楚繡提的改革方案中的第一條就是立儒教為國教,這一條雖然被自己否決了,但楚繡身為儒生,只要由他主持改革,改革的方向便必然向著有利于儒教的方向發展,這一點大家心知肚明,真兒殺了他由此賣給佛宗一個好,讓本來支持元吉的佛宗產生動搖。
由此,他的行為雖然大膽,但是可以用一石二鳥來形容,好處大大的,他賭的是獲得了朝臣的支持自己不敢下殺手,賭得是自己的年紀已經大了,精力大不如前。可以說,真兒兵行險招,將自己逼入了絕境,作為當今萬歲人國的實際掌控者何等狼狽。
在這個最為關鍵的時間點上,烈兒站了出來,烈兒說什么,烈兒說楚繡的改革是對的,需要繼續推進。什么意思,當然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對自己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因為烈兒站出來以后有三點好處,第一點,明確告訴朕不是孤立無援的,有他站在自己這邊;第二,既然事情必須解決,必須有人來面對群臣的逼宮,那么他愿意做朕的擋箭牌,愿意承擔由此帶來的一切后果,而他能夠得到的是朕的絕對信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既然朝中群臣支持真兒的現狀已經不能改變,那么干脆將他們都廢了吧,以改革的名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來一次大換血,新上來的人必然對他言聽計從,必然對他感恩戴德,而由此死在刀下的亡魂因為有朕的庇護也奈何不得他。
如果說真兒的行為能夠一石二鳥的話,那么烈兒的計劃就是一石多鳥,是最完美的反擊手段,由此一來,將他和朕綁在了一條線上,同生共死,將來的好處自然大大的,而最大的好處無非就是皇位。
妙,確實是妙,能夠想出如此計策的絕不會是烈兒,是站在他身后的沈飛,只有沈飛才有如此的魄力,能夠想出如此石破天驚的計策。
這還不算完,再細細回味他的第二條建議,那就更是只能用天衣無縫來形容。烈兒說什么,烈兒說真兒斬殺忠良,是殺頭的罪行,但考慮皇家威儀不斬殺他,予以軟禁作為懲罰。這是什么意思,只有仔細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每一個字節都是大有深意,可說是能工巧匠雕刻出來的天衣無縫的藝術品。
從第一句話開始,他說的是真兒斬殺忠良,這是什么意思,這是在定性連朕都在猶豫怎樣給整個事件做一個合理的定性最為妥當,他直接說出來了,事情是真兒的錯,按照帝國法律應該斬首,經他這么一說,讓朕馬上有了一種如釋重擔心情舒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