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下令讓大軍暫停行進,諸葛瑾到他身旁詢問。
他給了個四周過于安靜,已經靜到讓人感覺反常的理由。
“哪里反常,我倒覺得再正常不過。”諸葛瑾說道:“這里山道狹窄。我軍一舉一動都在敵軍眼皮底下,他們要是沒有選擇這樣的地方伏擊,才是真的怪了。”
“明知有伏擊,難道我們還要進去?”孫權問了一句。
“來都來了,當然要進。”諸葛瑾說道:“只不過并非一次全都進去。”
“怎么說?”孫權似懂非懂的問了一句。
“進是肯定要進,重要的是怎么進。”諸葛瑾說道:“我軍共有將士一萬七千余人,如果分為三撥,彼此相隔兩里,即便他們有埋伏又能怎樣?”
孫權恍然:“三支人馬彼此策應,即使他們有埋伏,也只能伏擊其中一支。一旦發起戰事,另兩支就可以及時策應……”
“那要看他們伏擊的是哪一支。”諸葛瑾說道:“他們要是伏擊中間與隊尾,先頭的兵馬不用回頭,只管趕往皖城,遠遠策應伯符就好。要是伏擊先頭,后兩支人馬就可及時策應,即便不能沖殺過去,至少也不會損失過于慘重。”
“我明白了!”孫權點頭:“還是諸葛先生想的周到!”
“如此安排,還得仲謀辛苦一些,領軍作為先頭開路!”諸葛瑾向孫權拱了拱手。
“隊尾交給先生了!”孫權回了一句,向衛士吩咐:“傳令,挑選六千人馬,隨我進入此路!”
孫權領著六千人馬先走。
等他離開一會,諸葛瑾才下令第二支人馬走進山路。
他自己則率領最后一支人馬,跟在最后面。
如此安排的時候,諸葛瑾已經猜想到了一種可能。
埋伏在山里的敵軍發覺他們如此安排,很可能會把孫權給放過去,然后堵住后面兩支人馬。
其中又以阻擋最后一支人馬的可能性最大。
也就是說,走進這條道路,真正要面對危險的其實是他。
明知危險,他還是選擇了統領最后這支人馬。
開路的人馬有孫權統領,中間則交給其他將軍,如果他不肯殿后,沒有能夠鎮住將士們的人物在軍中,很可能敵軍發起進攻的瞬間,數千人的隊伍就會頃刻奔潰。
后軍崩潰,敵人就有充足的時間追擊前軍,冒險進入這條路,也就再沒了意義。
估算著第二支人馬走出了兩三里,諸葛瑾招呼了一聲身后的將士們:“走!”
孫權所部江東軍開進山路,埋伏在山里的龐統和高順很快得到了消息。
得知他們分成三撥,龐統搖頭說道:“本以為能把他們全殲,沒想到諸葛瑾還有這一手?”
“他們分成三撥,我軍更容易擊破。”高順疑惑的問道:“怎么就無法全殲?”
“試問高將軍打算先打哪一撥?”龐統問道。
“當然是攻打最后。”高順說道:“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斷絕了他們的退路,把他們逼上絕境。”
龐統搖頭:“如果是這樣,恰好順應了他們的心思。他們可以舍棄后隊,前兩隊人馬直奔皖城。只要城里的孫策見到有援軍,溫侯攻打皖城可就難了!”
“他們會用這種自斷臂膀的法子?”高順錯愕的問道。
“高將軍難道不知他們來這里是為了什么?”龐統微微一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