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棉線有白色的,也有藍靛染過的藍線,第一次看到少數民族紡車的游客們紛紛驚呼一聲,跑過去圍觀。
還有不少大膽的直接上去詢問,甚至還有幾個小姑娘,直接下場親自體驗一番,玩的不亦樂乎。
“張海他們弄這紗線干嘛呀?”李玥兒非常好奇的向張海詢問。
“這是用來織布的,梭子在織布機上來回穿梭,就將紡車紡出的棉線織在了布上,待會兒我帶你們去看看就明白了!”張海笑了笑介紹到,
對于紡紗和織布他非常熟悉,因為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他就跟著村里的婦女們紡紗了,每天要是干得好也能賺兩三塊錢,一個價錢下來,怎么的也能賺六七十塊,一半的學費也就解決了。
至于織布,他們村不少人家以前都有織布機,在農閑的時候,婦女們自己買來棉線,自己織布,織好的布用染料一染,就可以做成衣裳或者床單被面。
記得自己小時候,這種土布的床單,還是結婚的時候的嫁妝呢。
“啥?土布的床單還能做嫁妝?”從小在城里長大的李玥兒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因為這種床單似乎也太low了吧?
其他小伙伴也覺得有些驚訝,因為他們小時候好像也沒見過這么寒酸的嫁妝吧。
“當然,不過也那都是新世紀之前的事情,2000年之后大家都換成了毛毯或者漂亮的印花床單。”
張海微微一笑,不是自己和大家有代溝,而是這地方的以前真的很落后,在十多年之前,完全就是個鳥不拉屎的村子,哪像現在旅游這么火爆。
聽到張海介紹以前的下河村,大家都覺得變化太大了,因為搭上了旅游發展的快車,現在的上河村家家戶戶都脫胎換骨,年收入少說都有十來萬,比大部分青山縣城的人都要過的滋潤。
穿梭在村中的青石古路上,望著石板上的馬蹄印,感受著千百年的歷史滄桑,西南馬幫,這是穿梭于西南上路上的搬運工,將四面八方的特產,運到小清河邊,而下河村就是以前馬幫們休息的站點。
“看到沒有這些就是以前的拴馬石,墻上的照片都是清末民初時馬幫們的老照片。”
看著照片上那些馬鞍,馬鈴鐺,馬籠頭等馬具,大家都看得很仔細,從中感受大了濃濃的歷史氣息。
看完了路上馬幫的歷史資料,張海就帶著大家起觀看織布機,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第一次親眼看到這東西,四個同學都覺得非常的神奇,拿出手機咔咔的拍個不停。
看完了織布,大家又去看蠟染,幾人還花了十多塊錢買了一小塊布料,給自己染了一塊小工藝品。
特別是兩個女孩,真的非常心靈手巧,第一次做蠟染,就做得有模有樣,樂得兩人小心翼翼的將蠟染方巾收起來,還買了幾塊準備帶回家送給家人。
“走咱們去那邊看看工藝品!這里的工藝品都還不錯,大家要是喜歡,可以買一些回去。”
在村里逛了一遍,張海帶著大家就向村口的供應品店鋪走去。
這里的工藝品全都是村民們的手工制作的,其中就屬布依花包和各種彩繡腰帶方巾最受游客們喜愛。
看到這么多精美的收工工藝品,大家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小富婆李玥兒更是買了不少,不一會兒的功夫,就為這里的旅游發展貢獻了三千多塊。
其他人雖然沒有李玥兒這么闊,但也都買了幾個小件留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