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分封,行郡縣,立三公九卿
一樁樁一件件,皆是豐功偉績,造福后世之舉。
秦朝滅亡,西漢建立,可漢承秦制,何嘗不是對始皇帝政治眼光和思維的承認。
哪怕是當時頗有勞民傷財之稱的萬里長城,也在后世漫長的證明乃是抵御匈奴進犯的重要防線。
只是,當時得六國舊民皆以暴秦稱之。
可,細細數來,秦王嬴政殘暴在何處
法律嚴酷
執法嚴格
可有些律法在當今看來確實有可取之處。
在秦朝,對性騷擾,直接剁手。
有殺人或是傷人事件,距離百步之內無動于衷,都要接受不同程度的罰款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他便明白武力可以一時統一天下,但治國呢。
他一次次嘗試,漸漸明白,人心統一的基石是文化統一。
可他并不是一開始久焚書坑儒的啊
若秦始皇真的暴虐不堪,又何需在統一天下八年之后再做這樣一件得罪全天下讀書人的事情。
最開始的他,因秦國文化荒蠻,對六國文化他以一種謙遜卑微的態度加納,且給予了六國學者足夠好的待遇。
六國學者,為博士,可參與政事。
他的懷柔,接納,換來的是一次次的失望和冷漠。
就好似,他廢分封,行郡縣,破壞了周禮,就是一件與全天下儒生士人作對的事情。
公元前219年,他渴望通過泰山封禪,受命于天,增加在百姓心中的權威和信服。
可那些博士儒生,就連封禪的流程都爭執不休,無人替他操持。
最后,是他自己帶著文武百官到泰山頂祭拜天地,昭告天下。
只可惜,上天都像是在開玩笑一般,在祭祀儀式結束之后,下起了瓢潑大雨。
來自六國的博士儒生,無心疼,唯有大聲嘲笑。
毫無遮掩的譏諷,就好似是在無聲的訴說著,你看吧,還受命于天,不過就是老天爺都看不過眼了。
史書中記載“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可繞是如此,大權在握說一不二的秦始皇依舊沒有下令殺害這些人。
那個時候的秦始皇,是心存半分期冀和渴望的。
他渴望他十年統一的天下,萬民歸心。
他渴望他夜夜輾轉反側思考商討的治國方略能得到各國舊民的認同。
他高高在上,可卻又如同最平凡的人一般帶著最卑微的祈求。
可是,很多時候,越是渴望,便越是得不到。
數次巡游遇刺,尤其是公元前218年博浪沙遇刺一事,他的副車被巨石砸中,擊的粉碎。
中有記載“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若不是陰差陽錯,秦始皇便會喪命于那場刺殺。
他在盼望六國舊民歸心,可他善待的六國舊民,卻在時時刻刻籌謀刺殺他。
他得不到他想要的民心,得不到眾望所歸。
后來,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他的戍守邊疆,擴展領土取得了勝利,試圖以此向六國百姓宣告帝王尊嚴不容侵犯。
可就是在這樣戰爭取得勝利的時刻,舊齊國博士淳于越卻提議廢除郡縣制,恢復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