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天一天的暖和起來。屬于冬天的白色,漸漸淡去,充滿生命氣息的翠綠從無到有一點一點的妝點著這個世間的一切。
郁郁春色,希望無限。
不知何時起,一條消息在梁縣左右的地界流傳:“去梁縣吧!那里有飯吃。”
這是對流民說的,也是對其他縣里那些活不下去的窮苦人說的。雖說故土難離,可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時候,只怕也沒有人會抱著這句話,死扛硬撐下去。
樹挪死,人挪活,這個道理,天下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懂了。
一隊隊的流民攜家帶口,往梁縣而去。他們所在的地方就在梁縣的左近,離梁縣也就兩三百里的路,走過去不過幾天的時間,算是方便異常。
打自幾個大膽的家伙親身體驗了傳言的真實性之后,前往梁縣的路就變得熱鬧起來。
在這春暖花開的日子里,不單單是流民在這條路上行走,就連商隊也三三兩兩的行走于其上。他們也得到了一些傳言:關家坳有上好的刀具,農具,鐵鍋……有燒的透亮的陶瓷。
總之,關家坳的好東西不少,他們對糧食和鹽巴,以及布匹的需求也挺大。
有需求,就需要商賈。
于是,他們蜂擁而至,滿載而歸,都在關家坳拿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這也算得上是各取所需皆大歡喜了。
不斷加入的人口,走上正軌貿易,所有的一切都讓關家坳看起來越發的欣欣向榮了。
比起對比起來越發平淡無奇的春耕,李玨著手建立的那些新產業倒是讓關家坳一個小山村,變得比梁縣縣城更顯幾分繁華來。
根本不需要李玨動員,那些南來北往的商人為了能夠更好的在這里駐扎,一個接一個的在這里開辦的貨棧、倉庫。人多了,相關配套的服務業也多了起來,青樓酒肆也有了,更多的人不必種田也有了足以養活自己的行當。
一切的變化猶如雨后拔地而起的春筍一般,幾乎幾天就是一個變化。
作為游走于關家坳和梁縣承擔了自家叔父和李玨溝通交流之責任的何霖將這一切都看在眼中,心中在欣喜不已的同時,也越發的有了一些奇怪:“也沒看他出什么政策啊。怎么建了幾個產業,開了幾家鋪子,就能將這里發展的這么好呢?”
李玨的手段和他想象中的不同。
在他看來李玨治理關家坳似乎什么都沒做。可實際上,李玨做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他將后世的一些規矩都搬到這里。通過一個個產業以及手中的軍隊立下一條條法令。這些法令大都是對內,而非對外,且李玨的規矩很多都是在這個時代規矩之下的細化。
所以弄得一直在兩地奔走并沒有真正融合到李玨所在的幕僚團體之中的何霖對此并不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