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沒有想過用手中的兩三千人去和對面的萬余人馬去拼一個你死我活。
雖然他也很想取得戰斗的勝利,但是他真切的明白戰斗的勝利絕不是依靠硬碰硬能夠獲得的。
“舉盾!”在雙方的距離接近四十步之遙的時候,陶武和陶晨都不由自主的下達了這么一個命令。
命令很快的傳達下。隨著命令的下達,左翼和右翼的士兵們在前進的同時頂起了手中盾牌。這盾牌很是寬大,份量也不是很輕,但把斜斜的頂在頭上,確實能在對面弓箭手覆蓋射擊的時候,盡可能的保護自己的生命。這便已經足夠了。
和世間任何一支軍隊類似,荊州軍的陣型也是一方陣為軍伍布陣的基本要素。
只是和李玨那邊的小方陣組合不同,荊州軍的方陣大體是這樣的:以最基本的隊為單位,橫做一行。如此,一行一行的列下來,將十隊作為一個方陣的整體,這里就有一百人了。
一百人就是一個方陣,在這個方陣中,所有士兵的武器都是一樣的。
陶武和陶晨所處的兩翼,分別有三千人,其中有一千是弓兵,而剩下的兩千則是用以陣戰的短兵。
短兵持盾立于陣前。他們一個方陣一個方陣的排列著,在平坦的谷地上拉出了一條斜線。這斜線便是荊州軍的兩翼了。
此時官軍鼓噪而進。所有士兵都在鼓點聲的督促下,向前邁步。他們的步伐并不快,甚至比正常人走路的速度還稍慢些許,但這么多人,都邁出相對整齊的步伐,所形成的一種氣勢卻是相當驚人的。
而且,為了調整步伐他們在邁步的同時,還將手中的兵器沉沉的打點起來,以此來發出整齊的聲響。這種聲響作為鼓聲的補充,在協調軍隊的步調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莫名的威懾力。這種威懾力是對自己的鼓舞,也是對敵人的震懾。
以“咚咚”的鼓聲作為背景,以長劍叩擊盾牌的“啪啪”聲作為協調步伐的基干,在陶侃中軍的那一通號鼓之下,陶武和陶晨便引領麾下三十個方陣中的十個方陣緩緩的向前。
這十二個方陣都是劍盾兵,他們是兩千步軍之中的先登之士,是用來吸引敵方弓箭手的靶子。
夸……夸……夸!
整齊的腳步聲響徹天地,在刀盾兵向前邁步走了五十步之后,隨著陶武和陶晨的命令,長槍兵的方陣也緊跟著上前。
至于被留在了最后的弓箭手,則在長槍兵邁前十步之后,整齊的上前三步走,迅速的變幻陣形,將百人一塊的方陣,化為行五列二十的長條,分作五排,拈弓搭箭朝對面的謝玄陣營之中傾灑一波致命的箭羽。
因為是分排輪射,如同后世火槍兵的三段擊一般,連綿不絕的箭矢掠空而過,在較尋常軍陣還要密集上幾分的謝玄的軍陣之中激起了一朵朵絢爛的血花。
血花亮起,生命逝去,在潑天落下的箭雨侵襲之下,謝玄麾下的士兵一個接著一個倒下。盡管他們也大都穿著比荊州軍士兵還要完備不少的鎧甲,而且他們陣列之中的弓箭手也不停的拈弓搭箭,進行反擊,但就弓箭手的精銳還是數量他們和荊州軍那些玩了許久的老手相比還是差了許多。
在彼此的對射之中,他們根本沒法給荊州軍帶去多少壓力。反而在暴露出自己存在的位置之后,遭到荊州弓手方陣的反制。
很多人因此而倒下了,但更多的人還堅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