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航船上的夜談最終還是無疾而終。盡管劉弘和蒯恒竭力說明那樣做的必要性,但依舊沒有取得所有人的認可,他們沒有反對,只是沉默起來,用消極的態度來回應劉弘。劉弘對此倒是松了一口氣,他明白眾人心中還有一絲不甘,可沒有明白著發作,便已說明這件事情還是可以談一談的。
“是該談一談了。只要能夠談下來,那我也能松一口氣了。”劉弘如是想道。他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身體情況,故而他需要為自己的荊州找一個可以托付的人。
現在的李玨無疑已經展現出了這種實力。雖然他和劉弘原本還算是敵人,但劉弘認為這一點并不重要——這些年昔日還是忠臣,可是一朝失勢就被說成是叛逆的事情,他見多了。無非就是旗幟的變換而已,他對此并不在乎,他所在乎的只有兩件事情:第一,李玨是一個有能力的強者,是能夠鎮守一方的;第二,李玨和自己一樣都是朝廷的人,而且他還是司馬越的人。
盡管眼下劉弘還苦澀的站在司馬颙的陣營上,但他早已知道司馬颙是不可靠的。司馬颙賴以奪取政權,維系統治的主要力量是張方的大軍,而張方如此的殘暴,和昔日的董卓沒有任何區別。
“司馬颙依靠這樣的人怎么能成事!”劉弘對此嘆息不已。
皇帝司馬衷是一個傻子,讓他直接掌權其實就是一個笑話。所以皇帝身邊必須要有一個權臣來代他掌控全局。對于司馬家的那些王公想要掌權的想法,劉弘并不持反對意見。在他看來你們想當“攝政王”,想掌控朝廷可以,但是你們有能力有名聲把握全局壓服四方才行。
司馬颙能力有,但名聲不行,張方干的那些破事,眼下全怪到他的頭上,也不算冤枉了他,畢竟是他在大方向上示意張方要這么做的。
總之,司馬颙的名聲臭了,天下人都不信服他。
劉弘自然也不想和司馬颙待在一起了,如果不是李玨南下,逼迫于他,斬斷了他投靠司馬越的可能,只怕他就要任命自己的兒子劉盤為將統領荊州兵馬北上為司馬越作戰了。
“人要明智,要懂得取舍。如果自己不能為首,那么就要盡可能的和勝利者站在一起。”這是他祖父劉馥留下的教誨。因為這個教誨,所以他們才會背棄原本屬于他們宗族的朝廷和身為勝利者的曹魏站在一起,進而流傳到現在。
不得不說,他們這一脈看人的本事還是很不錯的。當初,他祖父看出了曹操的強勢,而他父親則站在了司馬家的這一脈上,到現在他也看出了司馬越的厲害。
“只可惜造化弄人啊。”劉弘嘆息一聲,卻也有幾分無可奈何。
其實最初他聽到李玨南下的消息,首先想到的就是消滅李玨這一路人馬來證明自己的實力,進而以此為進身之階,讓司馬越知道自己厲害,從而讓他以更為優渥的條件來安撫自己。劉弘沒有割據的想法,但作為一名官員,想要更進一步的念頭他也是有的。
為國為民和為自己,在沒有太大沖突的情況下,也是能夠兩便的。
只是劉弘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果。他可沒有想到李玨會如此難纏,與他交戰,最后失敗的居然會是自己。
想不到!
可是情況已經這樣了,那劉弘也只能在認下這個結果之后,試圖扭轉這樣的危局了。
投降,這在他看來真的是一個可以選擇的事情。
帶著這樣的念頭,回到襄陽之后,劉弘就開始處理這方面的事情。他想投降,但更多是想要改換門庭讓荊州繼續得到安穩,他不可能將一個糟糕透頂的爛攤子交給李玨,所以有一些需要處理的問題,他必須盡快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