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是一個風風火火的人,他很果決,一旦下定決心,他便立刻開始行動。他在和李玨分別之后,迅速求見司馬颙,拐彎抹角的與司馬颙相談,最終得到了司馬颙的任免,讓他參與同司馬越的談判。
很快談判就開始了。
司馬越接二連三的接到了皇帝的旨意,讓他盡快退兵會洛陽。
這很明顯就是司馬颙的意思。
司馬越自是知道這一點,對此并沒有任何反應。
他打出的可是“清君側,除奸佞,奉還圣駕”的旗號,其中的意思已經十分明確了。
所謂的“清君側,除奸佞”,還不是指司馬颙這個宰輔,他是真正控制皇帝的人。司馬越本身也是要和他爭奪皇帝的控制權,兩者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敵對,司馬越怎么可能放棄。
要知道,在眼下的這個時候司馬越可是占盡了上分,雖然他現在糧草有些問題,沒法對司馬颙發動最后的進攻,但他已經將司馬颙壓縮到雍州的一隅,基本上可以說是打到了司馬颙的大本營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越怎么可能為了一個名聲去學霸王,放司馬颙一條活路呢。
于是他拒絕了。拒絕的理由也很是光明正大:“這真的是皇帝陛下的意思?恐怕不對吧。若是陛下之本意,自然會對我們這些忠貞之士進行嘉獎,怎么會連見都不見我們一面,就直接聚集我們呢?皇帝陛下身邊有奸佞,這我早就知道,喝令我們退兵,這只怕是奸臣的心意吧。”
宣讀圣旨的大臣來到司馬越的軍營遭遇了司馬越的一番呵斥訕訕而歸。
司馬越明顯表示出了要將司馬颙趕盡殺絕的意思,但司馬颙似乎已經瞎了眼睛對此根本視而不見。他一次又一次的派出朝廷的重臣帶著圣旨去拜訪司馬越,口氣一次比一次軟弱,答應的東西似乎也更多了一些。但司馬越還是不斷的拒絕。
一次又一次,一連十二次,司馬越一開始還不覺得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可后來他在厭煩的同時,也察覺到了其中的非同尋常。
不知什么時候起,一個說法在關東的土地上流傳:
看吧,司馬越又一次拒絕了皇帝的旨意。他真的是為了皇帝好嗎?怎么連皇帝的命令也不聽了?司馬颙殿下雖然威福過剩,可人家現在已經服軟認輸了。他愿意將皇帝交還給司馬越,只求保住自己和手下將領的性命。
司馬颙殿下麾下還有十萬之軍呢,依托這樣的力量,他的要求并不算過分啊。可就這樣不過分的要求司馬越也不肯答應。他究竟如此的趕盡殺絕是為了什么?他現在都不會聽皇帝的命令,那以后真要叫他掌了權利,只怕皇帝在他手里也不會比現在好上多少吧。
司馬越打司馬颙根本就不是為了公理正義,他只是為了控制皇帝的權柄罷了。事實上,他和司馬颙是同樣的人。都是為了權利!
這樣的人,你們還要為他效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