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樓有兩個房間,何雪莉把行李拖進了次臥,主臥肯定是老板的。可以這么說,二樓是閑人免進的地方。
又交代了幾句,林威留下來和肖家炳、何雪莉他們準備一會兒開會的資料,然后三人一道前往市府開會。
姚遠則在二樓客廳里和俞永安談事。
在姚遠泡茶的當口,俞永安把手提包里的東西一份份地取出來,道,“姚先生,按照你的吩咐全部辦好了。”
有在香港注冊的公司資料,有在深市買地的文件,有服裝品牌商標的申請完成文件,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完成。
為此,姚遠最終投入了800萬港幣,俞永安投入了200萬港幣,分別占永勝制衣股份有限公司的80%和20%。
但是分紅比例這一塊,俞永安占30%,多出來的10%是給予他的勞動報酬,不過,俞永安不拿工資,擔任總經理的報酬便是10%的分成。
注冊資金1000萬港幣,哪怕在香港,那也是較大的公司了。
計劃在深市投資1000萬華夏幣建廠,在深市是排得上號的投資計劃了。
看上去好像萬事俱備了,只等廠房建好投產大把地賺錢,然而,最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
俞永安的服裝廠經營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沒有訂單。他的產品主要是出口的,但是,近兩年國際形勢劇變,影響到了香港服裝業的出口,再加上香港的人工成本水漲船高,低谷就這么來了。
他的小服裝廠折算為一百萬入股,另外再籌集一百萬現金,大多數是東拼西湊的,俞永安可以說是豁出去了。
若不是姚遠要求他先在深市那邊找到合適的地皮買下來,他早就過來南港了,不然根本放心不下來。
他苦笑著說,“姚先生,該辦的都辦好了,半個月能建好廠房,安裝設備有一周的時間也就夠了,工人更簡單,培訓幾天就能上崗,招工很容易,12月15日之前投產是沒問題的。”
“問題是,我們沒有訂單。”
說一千道一萬是沒有訂單。
姚遠最大的依仗是那1378萬美元的外貿訂單,哪怕他連工廠都沒有。
話說回來,如果俞永安能拉到訂單,他是不愿意和姚遠合作的,而且姚遠還是最大的股東,等于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姚遠。
姚遠早有計劃,他說,“訂單我有安排,越早開工越好,按照寒帶的風格開足馬力生產冬季服裝,你去東北地區調查一下,看看當地人冬天一般都穿什么樣的衣服,找幾個主力版全力生產。”
俞永安不明白,說,“內地市場潛力很大,我非常認同姚先生你的看法。可是,內地人民的消費能力是比較有限的,短時間之內恐怕不會有很大的效果。”
“我知道你舍不得出口的利潤,我也舍不得。”姚遠笑了笑,說,“我們的牌子競爭力不大,和那些國際大牌拼不現實。”
俞永安連連點頭說,“是啊是啊,哪怕是有價格優勢,品牌這方面的號召力也比不上國外的牌子。”
能說出“品牌號召力”這幾個字,說明俞永安是下了工夫研究國際服裝市場的。
姚遠喝了口茶,道,“既然暫時拼不過他們,那就立足于現實情況。我們有成本優勢,他們有品牌優勢,為什么不能合作互補呢?”
“合作?那些國際大牌看不上我們。”俞永安苦笑著說,他不是沒想到,但是很清楚這是癡心妄想。
姚遠說,“他們的人工成本高,內地的人工成本低,我們替他們生產,拿點辛苦費,不難吧?”
俞永安一愣,眼珠子飛快轉著,“替他們生產……您是說,我們幫他們生產,其他的不管?”
“代工廠。”姚遠道。
俞永安迅速思考起來,表情逐漸變為欣喜若狂。
甲方來料,乙方生產,再出口,乙方拿到的是外匯,甲方的人工成本得道了降低,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