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蘇全忠這個嫡子,冀州侯蘇護是十分看中的,在封神演義之中,蘇護反商,原本把北伯侯打的連連敗退,但是在蘇全忠被捉之后,冀州侯蘇護的態度便變的妥協起來。
這就能看出蘇全忠對于冀州侯蘇護的重要性,故此殷郊想要讓那位一起跟著出征,還要落在蘇全忠的身上。
而若是殷郊自己去冀州侯蘇護那里去要,那可就有些壞了規矩,在此時的制度之中,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臣子的臣子,并不是我的的臣子。
也就是說,冀州侯蘇護是帝辛的臣子,換句話說來說,冀州侯蘇護理論上來說也是殷郊的臣子,可是蘇護的臣子,卻跟殷郊沒有任何的關系。
雖然對殷郊也要尊重,但是并不會去尊從殷郊的任何命令,而他們不聽命于帝辛或者是殷郊,是完全沒有罪責的。
故此對于那位,殷郊想要調動其跟自己前往北海,還要先說動蘇全忠,蘇全忠是冀州侯的少侯爺,本身就可以命令一部分冀州侯麾下的臣子。
“父王準備給我三千精騎,要以為的意思,就給我兩萬人馬,單獨成立一軍,到時候到了北海,也好揚名立威,打出我冀州的威風,三千精騎也實在是太少了!”
蘇全忠聽了殷郊的問話,頓時耷拉起腦袋,對自己父侯只給自己三千人馬似乎是極為的不滿,不過與蘇全忠的垂頭喪氣的沮喪不同,殷郊卻是暗暗的點頭。
要自己是冀州侯蘇護,也不會給蘇全忠多少兵馬,讓其單成一軍的,若是單成一軍的話,到時候若是有戰事,到了危機關頭,必然是被當做主力去用。
蘇全忠一個未曾單獨領軍的雛兒,怎么能夠率領好那么多的兵馬,到那時候一軍兵馬獨擋一面,那對蘇全忠來說是更加的危險。
若是戰敗,不僅是冀州的實力受損,蘇全忠可是要擔當罪責的,聞仲治軍素來以嚴謹著稱,到時候真是有了什么懲罰,可不會看在蘇全忠的身份,就放他一馬的。
這三千精騎正好,都是騎兵,機動性非常高,若是事有不協,可以立即護著蘇全忠遠遁,不會出現什么意外,而且三千人說多不說,說少也不少,不能擔當什么重要的任務,相對的責任也比較小。
而且殷郊已經觀察了這百余騎士,若是三千騎兵都如這百余騎兵一般,那么這三千騎兵可以抵擋萬余精銳步軍,無論是進退,都是很從容的。
“全忠,三千人已經不少了,大軍千里征伐,所需糧草不在少數,而且聞太師的兵馬已經足夠,不需冀州再出如此多的兵馬,三千人足矣。”
“不過,我聽聞冀州有一位將軍,叫做鄭倫,這位將軍武藝高強,且有非凡的本領,若是全忠可以帶他前往北海,在你征戰之時,也多一個幫手不是!”
殷郊跟蘇全忠很熟悉,蘇全忠雖然是冀州侯的嫡子,但是卻并不如其父親那么老道,故此殷郊也沒有跟蘇全忠繞彎子,直接把自己知道的鄭倫直接點了出來。
不過,他也只能把知道鄭倫的事情,歸結到在城中聽聞之事,畢竟殷郊才來冀州幾日,若是就對冀州的將領了如指掌,就算是蘇全忠思想不復雜,但是也會有其他的聯想的。
“鄭倫?”
在殷郊提出鄭倫的名字的時候,蘇全忠卻浮現出疑惑的神情,對于冀州如大將趙丙等,蘇全忠盡皆認得,可是這鄭倫這個名字,蘇全忠完全沒有印象。
不過能被殷郊說是武藝高強,本領非凡的將領,還真沒有幾人,既然殷郊提出,這人必然有不俗的本領,蘇全忠暗暗把這個名字記下,已經打定主意,返回家中之時,便仔細翻閱冀州將軍的名錄,尋找這位叫做“鄭倫”的將領。
蘇全忠雖然不知道鄭倫,但是卻并不能當著殷郊的面說出,畢竟若是這鄭倫真是人才,那么不是說明他這個冀州不重視人才嘛,故此殷郊開口道。
“此乃小事,待到明日出發,我便把鄭倫調到我的麾下,既然出征,必然打出我們冀州的風采,派出精兵強將,這乃是必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