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差不多了,熊大揮手示意大家安靜。
“好了,好了,爾等心情,俺曉得了。”
“既然要戰,規矩就不能廢,奮勇殺敵者繳獲后人人有賞,違令者,斬!有敢怯懦后退者,斬!家口亦將立時被趕出姜家。”
“吾命令!”
“在!”眾人大聲應道。
“一營后退半里,待敵來后,迎面出擊;二營分開兩路于兩旁設伏,靜等信號;熊二領馬隊殿后,隨時出擊……”
大概一刻鐘后,戰場的布置很快完成,簡直天衣無縫,看不出此地暗藏殺機。
姜氏眾家主和父親,已被姜大鄴安排在后方等待。
姜大鄴仗著身強力壯、歷經百戰,則又跑到前線觀摩大戰。
“報,敵離我方五里地……”
每一刻鐘,會有一名斥候快馬回來匯報敵方詳情……
又半個鐘后。
“報,敵距離我方還三里地。”
姜大鄴也是很郁悶,這幫人咋走那么慢,太婆婆媽媽……
直到一個鐘后,他才隱約看到一部分人慢悠悠的從狹窄的官道中走進這片寬闊之地。
進入到設伏地,估計至少還要一刻鐘。
姜大鄴有些后悔,早知道先在馬車上睡一覺就好了……
團練將兵都統一披掛“烏金甲”,其甲漆黑如墨,能在樹叢或者黑暗中很好的隱藏。
姜家團練之所以稱之為新軍,最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裝備和戰法與明軍大不相同。
姜大鄴來到這時代后,曾仔細研究過大明官兵的武器裝備,發現除刀槍、鎧甲外,一無是處。
而弓箭也因準確性和普及率被大打折扣。
至于火銃或鳥銃,則因為制作工藝的問題,導致射程短,威力不夠大,能造成的威脅微乎其微。
基于以上明軍(韃靼兵也差不多)裝備的特點,姜大鄴專門設計出了全新的制式鎧甲。
新鎧甲主要是由竹篾、毛竹片、金剛藤、鋼片組裝而成,屬于復合型凱甲。
因原材料普及和新型水輪機的出現,制造一套這樣的鎧甲并不太費事,成本也低廉。
其甲用金剛藤作為編甲繩,將方形的竹甲片互相穿組,上下左右縱橫成組,扎甲片橫向,縱向均互相疊壓,也就是說,每處至少四個甲片提供的防御支持。
鎧甲內部則用竹篾穿插而成,猶如草席般,使其更輕盈,更舒服,就算是遇水也不增重量。
竹片成型簡單,款式可因人體型輪廓而切割、打磨制成,使其穿戴更符合人體工學。
為了讓兵卒能輕松揮動武器,并持久發揮更強戰斗力,姜大鄴進一步壓縮了鎧甲的總體重量。
只在面門、頸脖、心臟等幾處要害部位增加了金屬護甲。
這么一頓操作后,總重量控制在了二十公斤左右,大大低于同時代的東西方盔甲。
甲制成后,全浸于黑色梧桐油中,月余方取出曬之;曬干復浸,凡十余遍,方完工。
其甲輕堅,外形漆黑噌亮,士兵若披甲上陣,盡顯威武霸氣。
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劍皆不能入。
姜大鄴設計時,除實用之外,也兼顧到外在暴力美學。
反正是竹片,不增多少重量。
有時,一副好看的鎧甲不僅可以增加自信心,也可以給予敵方視覺上的震懾沖擊。
當然,作為一名工程師,鎧甲質量肯定是擺在第一位的。
所以,在鎧甲制作成功后,又經過了一系列的極限暴力測試。
事實證明,此復合鎧甲在防御力方面不低于明軍將鎧,對穿刺、劈砍和鈍擊的防護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