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其實,認真說來,高時明這話沒毛病。
京營是勛貴的自留地,他們的子侄皆在京營任職或者掛職,那里確實有許多他們的老部下。
可惜,這有什么用?
又不是上過戰場殺過人見過血的真正軍人?
說是老部下,不過是一群混吃等死的仆人罷了。
崇禎皇帝絲毫不懷疑,勛貴們這些所謂的老部下,在曹文詔手里就是個渣渣,根本不敢反抗。
甚至,巴結還來不及。
因為,整頓京營,原本就是對普通將士有利,針對的只是勛貴。
此次,李邦華和曹文詔二人負責重整京營,李邦華主要是在糧餉器械方面下功夫,曹文詔則負責裁兵選將。
一個負責文,一個負責武。
他們都是一根筋的人,尤其是曹文詔,這是大明第一平頭哥,敢惹事,不怕事,做事大刀闊斧雷厲風行。
剛剛進入京營尚不足三天,立馬朝京營一向慣有的占役、虛冒開刀。
占役就是士兵為勛貴諸將免費服勞役,家里大小好事以及田里農活搶收等,必須一件不落的幫忙。
至于酬勞嘛,不提也罷!
他們都是活雷峰,能繼續留在軍營就是最好的酬勞。
一個小營中這樣的士兵能達四五百人之多。
并且還有賣閑、包操等諸多弊端。
虛冒就是部隊沒有這么多人,諸將及勛戚、宦官、豪強以自己家的仆人冒充軍隊中的壯丁,每個月支取一份厚餉。
曹文詔一過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加以清查,收回占役士兵一萬多人,清出虛冒兩萬余人。
這些,曹文詔是奉旨行事,勛貴們雖有怨言,可他們活生生的忍住了。
可下面的將士,那真是暗自高興。
畢竟,沒有報酬的活雷峰做久了,實在很累。
曹文詔做的第二件事,是裁兵。
三大營兵力名義上有十多萬人,可有一半是老弱之人。
按照慣例,京營部隊名額短缺時允許報加,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過賄賂進來的。
曹文詔對各營士兵都親自加以考教,不是年輕力強的一概不錄用為正兵,全部掃到輔兵序列。
就這樣,才堪堪從三大營中選一萬名正兵,七千名壯丁,他們的軍餉比輔兵多一倍,一個月三兩餉銀。
但就算這樣,其實在平頭哥曹文詔眼里,他們也是一些虛弱不堪的士兵。
而輔兵中的多數人,曹文詔下令,每個把總手下五百士兵,每半個月自行從中挑選五個人。
年齡必須在二十五歲以下,力氣必須在二百五十斤以上。本領必須是能弓箭火器,每個月選送兩回,添補正兵、壯丁的缺額。
這樣一來,要想留在京營,就必須人人都要努力了。
這些底層將士的事情,勛貴們雖然損失了部分利益,但還可接受,他們再忍了。
問題是在選將這塊上,他們實在忍不了了。
三大營下邊領六名副將,往下又分為三十六營,軍官共計有三百六十六人,基本都是勛貴子弟擔任。
畢竟,這是勛貴子弟往上爬的唯一機會。
在地方上,沒什么油水升遷又慢,誰去啊?
去邊關,兩樣倒是齊全,可他們不敢啊。
那可是要拼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