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曹化淳心領神會,朝崇禎皇帝一躬身,走上前尖聲叫道:“正副營將留下,余者散操各自回營候命。”
命令依次傳達下去,士兵以營為單位如潮水般散去,留下三十六營正副主官七十二人,也是勛貴子弟中職務較高者。
這些人崇禎皇帝基本都有印象,都是關系戶嘛,都是皇親國戚,平常逢年過節也都有走動。
有些還跟本尊走得還很近,也算是玩伴了。
可惜,都是沒有什么本事的慫貨。
不過這也正常!
都說富不過三代,這官嘛想來更是如此。
都要啥有啥了,沒有奮斗的目標和動力了,只求能活得平安長久,又怎么能奢望他們有什么出息?
便是練就一些花拳繡腿的功夫,到戰場上也沒有卵用。
小命嬌貴著呢,哪里會與敵人生死相搏?
這就是他們與叛賊交戰,往往一觸即潰的原因。
所以啊,大明的勛貴集團,壞就壞在世襲上,沒有危機和流動性,就沒有前進的動力。
崇禎皇帝相信,即使沒有土木堡之變,勛貴集團走向沒落也是必然,只是時間長久問題。
因為,制度出現了問題。
校場中央,崇禎皇帝瞇著龍眼,直勾勾的盯著下面,腦海里卻在翻滾著。
一個人病了,可以醫治,讓他身體恢復。一個國家病了,也需要醫治,把它重新變成正的,這就是政治。
政治的政,左邊是正,右邊是敲擊的意思。
國家不正了,就要不停的拿個小錘子敲敲打打,把它重新扶正,這就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治國如烹小鮮,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崇禎皇帝的小錘子,對準了勛貴集團,開始敲打他們,爭取讓他們重新走上正確的道路。
同時也是因為,現在的勛貴集團根本就是弱雞,正是對付的好機會。
過去,勛貴還是很牛逼的。
大明歷代以公、侯、伯為將,兵部掌兵政,而軍旅征伐則歸五軍都督府,文官很難插手其中。
也就是說,兵權歸皇帝和武將勛貴集團,文官不掌軍事。
但在土木堡之變后,勛貴散盡,兵權歸于兵部文官之手,五軍都督府不過守空名與虛數而已。
到了現在,更是不堪言啊!
兵權給了他們,別說帶兵了,他們連人數都湊不齊。
這怎么跟人家斗,還不是任人揉捏?
“皇上,外邊風大,要不到帥堂訓話?”
京營總督成國公朱純臣自崇禎皇帝進入軍營,除了跪拜行禮外,一直沒有搭上話,現在趁機搭訕表忠心。
可崇禎皇帝好像沒聽見一般,只是呆滯地看著前方的勛貴營將。
其實不是沒聽見,這是要收拾他呢。
甲申國難時,本尊寫下詔書,命朱純臣統領諸軍輔助太子朱慈烺。
可這狗日的倒好,叛軍尚未進城,立即獻朝陽門,與陳演上表勸進,后被李自成處死。
想當初成國公朱能是“靖難”武臣之首,一生功勛彪炳,自永樂大帝以來,闔家皆深受皇室信任,享盡榮華。
偏偏被這狗日的敗壞了名聲,崇禎皇帝又豈能繞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