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這個民族的轉折點,民族主義當然是一個不可動搖的基點。
但對于普通士卒而言,這個論點不免有些失于宏大,并沒有什么切身的體會。
這個世上,生死最公道,無論世家高賢,還是寒傖走卒,一死皆休。
生而富貴,死的未必有價值。
寒傖半生,唯有一死動人心魄,同樣能勝過人世許多,壯骨留馨。
有人愿將生死托以大義,殺身成仁,舍身取義,雖千萬人吾往矣。
有人愿將生死托以恩主,君以國士待我,當以國士報之。
當然大多數人未必有這樣壯懷激烈的高亢情懷,但人情冷暖,其心自知。
能夠參軍入伍的,大多都是寒苦人家。
與其跟他們講這些大道理,還不如來點實惠的。
這一點,作為普通百姓穿越過來的苦逼逼,最有體會。
故而,軍改小組長崇禎皇帝在京營將士們的保障上下足功夫。
他認為,整個大明都如此,肯定不實際。
但可以集中一點作為突破,那就是打造幾支精銳強軍,每支隊伍人數不需太多,三五萬人足矣。
他將傾盡自己所能,為這支軍隊提供最充足的給養和裝備,不惜工本,裝備方面務必做到當世最強!
一旦加入,便是終生職業,哪怕沒有沒于戰陣,老不堪用,也要奉養一生!
比如殘者必養,亡者必葬之類的規定,給士兵們增加一層后續保障,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
雖然這樣會增加極大的作戰成本,但如果用錢能夠買回人心,又何必吝惜自守。
戰事上不能取勝,積攢再多錢糧也不過是給建奴做本錢。
而京營和勇衛營,就是他目前定下來的隊伍。
當然,付出如此之多,也不可能沒有要求。
否則,這不是傻逼嗎?
所以,崇禎皇帝要求,京營和勇衛營的將士每戰必沖!
敢有臨陣不前或是背部受傷者,即刻剝奪全部特權,哪怕是死,也要傳首各軍,以儆效尤!
這算是軍隊階梯化的一種建設,崇禎皇帝打算要將之打造成為大明的榜樣。
一旦被選入其中,不僅是畢生無憂,更足以夸功于諸軍!
當然,這需要一場勝仗來檢驗,來樹立軍威。
勇衛營還好一些,畢竟訓練有些時日了,也經過歷史的考驗。
而京營成軍之日,或許就要面對一場震驚內外華夷的慘烈大戰。
如果不能殺出一個赫赫威名,那么這支軍隊即便有再高的待遇,也不是一個榮譽,而是一個大笑話。
御書房內,崇禎皇帝把自己的設想一一告訴三名超級打手,問他們能擔如此重任否?
PS:感謝書友Seven_I6、顏蟄、忘川白打賞,承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