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十支,一年也才一百二十支而已,有毛用?
這么說來,來年想用這東西懟死建奴,肯定不可能了。
而且,雖然兵仗局已經研究出了大明自產的燧發槍,但是這種槍的射擊速度還是太慢。
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才可以在一分鐘內射擊四次,需要三段式射擊配合輕型火炮的碎片殺傷,方可以組成較大的火力。
相比于弓箭來說,這種射擊速度確實慢。
怪不得,歷史上畢懋康雖然發明出這玩意兒,誰都知道好,可兵部卻沒有采用。
原來,是現實情況制約了燧發槍的研發和發展。
沒有海量的資金,大明如何玩得起?
雖然有弊病,但崇禎皇帝知道今后的發展方向。
而且,子彈的穿透力遠遠超過弓箭。
一位弓箭手頂多連續發弓十次,十次射箭以后就會脫力,失去作戰能力。
而一位火槍手訓練時間較短,卻能夠連續射擊不停。
對于這種精細的槍械,崇禎皇帝心里清楚不能操之過急,需要這些科研人員慢慢發明。
自己不是武器專家,也不是冶金專家,只能靠砸了。
“兩位愛卿,傳朕旨意,兵仗局即日起組建槍管攻克小組,抽調大明最優秀工匠,一同研制如何提高槍管產量。
所需費用,一律由內庫撥付,直到成功為止。
另,通知下去,誰能研制出來,朕賞伯爵之位,參與工匠也一律有重賞!”
看得出來,崇禎皇帝發狠了。
他就不信了,大明這么多能工巧匠,又有資金支持,解決不了槍管的事情?
多大的事情啊?
“臣領旨!”
畢懋康兩兄弟動容了,皇上的決心有多大,重視有多高,看看他的賞賜就知道。
工匠封爵,亙古未有!
至少,在大明聞所未聞。
“帶朕去看看火炮作坊?”
兵仗局不僅有槍,還有炮,各種各樣的火炮。
既然來了,崇禎皇帝自然也要巡視一番。
兵仗局管事畢懋良俯身領命,并未崇禎皇帝講解起來。
在大明,火炮五花八門,小炮基本都沒有問題。
目前來講,火器研究的最大瓶頸在重型火炮上。
兵仗局在仿制紅夷大炮上,屢屢出問題,不是炸膛就是太過笨重,生產制造毫無進展。
而不能制造重型火炮的主要原因是鐵質差,冶煉的火爐溫度低,鐵水無法提純,含雜質多。
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演放時很容易炸裂,自傷射手。
兵仗局針對此問題主要是加厚火炮的管壁,這樣火炮極為笨重,數千斤的巨炮,威力反倒不如比它輕的西方火炮。
再就是對已經鑄成氣孔氣泡較多、容易炸裂的火炮,大明將士則減少火藥填裝量,又降低了火炮的威力。
“想辦法提高煉鐵的爐溫,用鐵模來制造火炮如何?”
崇禎皇帝雖然什么都不懂,可模具還是知道的。
他發現兵仗局還是應用落后的泥模工藝,鑄件毛糙,也未對炮膛進行深入的加工,因此提出建議。
第二更送到,六千字,老鐵們,求月票鼓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