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搞貿易,你想想,目前大明朝對外出口的商品,有那些我們能插手?”
聞言二丫陷入思考,明朝對外貿易可出口商品不多,且每樣商品從頭到尾都由穩定利益團體把持。
出口最多的是瓷器,成千上萬件瓷器裝在木箱里被裝上船。
1602年一艘葡夷商船,在柔佛海峽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捕獲,船上裝有十萬件青花瓷,可見明朝瓷器對外銷量之巨。
這個年代,東方瓷器和絲綢對于西方人來說,相當于后世的香奈爾、古馳,有錢人用的東西,需要徹夜排隊。
出口第二多的是絲綢,這個不用說,無與倫比的精美,是人都喜歡,不分黃白黑棕,如果有人不喜歡,那肯定是特殊存在。
有些地方甚至把絲綢當堅挺貨幣使用。
不過,因為絲綢引發命岸也不少,絲綢出口除官方認定的,走私出去的數量更多。
第三是茶葉,第四是棉布,第五是蔗糖。
第六是銅錢,因為貿易,外國人需要明朝銅錢。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精明商人囤積銅錢,因為大明王朝皇帝喜歡發行成本極低的紙鈔,又控制不住欲望濫發。
導致銅錢購買力很堅挺。
第七是鐵器。
這些想法在腦海里一閃而過,二丫理解張新的難處,以上七種出口商品,從生產、中間商、運輸、銷售,每個環節都有穩固利益團體。
如果硬上,估計能打出狗腦子。
不過,大明糧食每年都不夠吃,糯米那里來?小麥那里買?
而且,夷人和蕃人好像不喜歡喝黃酒吧?
“公子,”二丫喃喃,“我怎么感覺不靠譜?”
張新猜到二丫想法,也知道糯米和小麥難找,但他壓根沒想過釀黃酒,也就不需要糯米和小麥。
心里這樣想,張新安慰道,“明天我會給你一份釀酒計劃書,糧食的問題你也不用擔心。”
原本張新設想,白糖為商品、海船為工具、名將為打手,再加上槍和炮,這樣的組合去南洋。
從當地人手里收購水稻、甘蔗、可可豆、膠橡、木材、煤礦等資源型產品。
然后利用這些資源實現再壯大,組成遠洋船隊去西印度,和西班牙人、法國人、陰國人,還有丹麥挪威聯盟一起爭霸美洲南北大陸。
這些是他的遠景設想,沒想到突然天降一個‘王杏’,金手指獎勵酒產品綜合品質+1。
如果品質+1和屬性點+1效果一樣牛逼,那張新敢保證,這個世界以后沒有人釀的酒,比他的更好喝。
最美的是,張新要釀的酒不用一粒糧食,且取材方便。
以美酒為商品,以堅船和名將為拳頭,只要這些設想一步一步穩扎穩打實現,張新后半輩子想窮是不可能的了。
只是過程注定艱難,而且很多事情需要同時做,比如造船、制糖、造槍、造炮、名將培養。
還要防著被降維打擊,沒有一件容易事,表面看,張新白天很囂張,晚上浪里浪。
但是,他的處境用可以用一句話形容——生死只在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