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饒是如此,李如松依舊對平壤城非常忌憚,還是想要以計破敵。
為了迷惑日軍,他特意派了人去平壤通知小西行長,天兵入朝是為了幫朝鮮幫助朝鮮從日軍手中接受國土,議和的條件已經為大明皇帝接受,朝鮮義京畿道為界互分南北。
小西行長雖然很希望和談可以順利,但是他總感覺這個有些不對,因此并沒有親自斧山院議和,而是派了家臣大浦孫六等23人前去,最后這23人全部為明軍亂刀砍死。
明軍最后檢查尸首發現并沒有日軍主將小西行長的尸體,李如松便判斷出突襲平壤已無可能,臨時將計劃改為強攻。
柳成龍擔憂平壤城高池堅,日軍又有鐵炮之利,害怕入朝第一戰就會陷入苦戰,因此出言勸阻。
但是在聽完柳成龍介紹完平壤的守備之后,李如松卻哈哈大笑道“倭但恃鳥銃耳,我用大炮,皆過五六里,賊何可當也”
十二月十三日,李如松會同朝鮮軍抵進平壤城,巡視城防守備情況。
他首先望向左側的牡丹峰,對著眾人說道“日將不善守也,若是在牡丹峰上筑城,與平壤城互城犄角之勢,使我不能攻也。”
他的話音剛落,就將牡丹峰上出現了一些青色的旗幟,居然是日軍趁著明軍立足未穩,提前派了1000人出城守備牡丹峰。
看到此情此景的李如松尷尬了片刻儼然而笑道“沒想到真的被我說中了,可惜我不是曹操,這里也不是華容道。”
隨即他命人在城北樹立幾面大旗,上面寫著“朝鮮軍民、自投旗下者免死。”然而作為回擊的,卻是牡丹峰上向山腳射下的鐵炮彈丸,沒想到居然還真的打傷了幾個朝鮮兵。
見到此情此景,李如松派真定兵羊攻牡丹峰,但是此時負責牡丹峰守備的是宗義智家老杉村智清,他利用牡丹峰上的山石作為依靠,躲避山下明軍的箭失,日軍則在石縫之間向攀山的明軍射擊。
明軍被日軍鐵彈所阻,丟下幾面鐵盾之后狼狽退走。
杉村智清將明軍退走,眼饞明軍丟下的輜重,特別是明軍手中舉著的鐵盾是日本少有的軍備,他便派人下山撿去這些盾牌,結果被明軍殺了一個回馬槍,丟下數十具尸體之后狼狽的逃回了山上。
杉村智清見到這種情況無助的皺了皺眉頭。要不是小西行長對明軍南下準備不足,若是提前在牡丹峰筑城,又豈會有這樣無奈的結果。
但是小西行長和宗義智等人到底還是打了幾十年仗的老武士,在得知明軍南下的消息之后不久,就很快作出了布置,杉村智清帶人駐守牡丹峰就是其中的布置之一。
這本就是李如松對日軍戰斗力的一次試探,如今既然已經大致試探出日軍的戰斗力,更是摸清楚了日軍鐵炮大致的射擊距離,戰術目的已經達成自然選擇收兵。
對于李如松來說平壤之戰在失去突襲的突然性之后,也就熄滅了快戰的想法,一兩日的得失并不在意,真正的大戰還在后頭呢。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當天夜里小西行長和宗義智各自率領一隊軍勢出七星門和含毬門,對著北側的明軍營壘和南側的朝鮮軍營壘發動夜襲。
盡管日軍已經訓練有素,人人口銜木棍不發出一點聲音,但是依舊為明軍哨兵發現。
由于夜色昏暗明軍不敢出寨應戰,因此隔著柵欄使用三眼銃和虎蹲炮對著黑夜中開火。
虎蹲炮本就是明朝戚繼光抗倭時期,由戚繼光在抗倭戰爭中為了反制倭寇的鳥銃而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