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了,我又不是沒錢過日子了。”明珠推開他的手。
“拿著吧,偵探有功,這是發現毒蘑菇的獎金。”路鳴笑道。
“我昨天聽大哥說,上海底層百姓人家一年五十塊錢就能過日子了,還有的一年只花二十元錢,他們是怎么過的啊?”明珠滿臉疑竇問道。
“窮有窮的活法,每個月定量買點棒子面,摻點糠蒸窩窩頭,然后到菜市場揀一些爛的白菜葉子,這樣的話一個月的確花不了幾個錢。”路鳴嘆息道。
“一家人從來不吃肉……?”明珠想象不出來那是什么樣的日子。
路鳴苦笑,晉惠帝笑話受災的饑民,說他們寧可餓死也不吃肉粥,并非晉惠帝真的那么愚蠢,而是他根本沒見過饑民如何生活。
說起來,他和明珠還有盛慕儀、盛棣這些人,都是生活在溫室里的花朵,屬于有可能道出“何不食肉糜?”的那類人。
“那你去了美國,還有世界上其他的國家,他們真的很富有嗎?”
“嗯,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而我們還是農業國,完全是落后了一個時代。他們靠產品出口掙全世界的錢,所以很富有。”路鳴簡單解釋道。
“那你說我們國家以后也能像他們一樣富有嗎?”明珠聚精會神道。
“落后太多了,想追上去非常難,政府必須脫胎換骨才行。”問題太大了,路鳴不想談論。
民國時期的中國和跟歐美列強相比,差距大到讓人感到絕望,哪怕跟東亞近鄰日本比,中國也一樣落后了一大截。路鳴在美國讀書時也曾被人問過同樣的問題,擁有燦爛文明的古老的中國,如何才能趕上日本?
中國的洋務運動跟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同步,在某個階段,甚至還有領先,可是到了最后,終究是日本完成了工業化,中國的工業化卻胎死腹中。
這是為什么?
路鳴讀書時思考過這個問題,查閱了很多資料,但沒有得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后來他讀到魯迅先生的《吶喊》,忽然明白了,中國社會不僅僅是國家制度和上層架構出了問題,整個國民的精神意識也出了問題。
工業化難道就是機器設備先進嗎?絕對不是,機器設備只是外在因數,人的精神才是內在因數。要想改變中國的狀況,首先必須改造國民精神意識,不把中國的臣民改造成公民,中國永遠實現不了工業化,只能沉睡在落后的農業化時代。
想到這里,他忽然想起回國后不久,他還真在霞飛路魯迅先生的住所外面見到了先生一面,他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思想巨人,而是一個目光炯炯,卻瘦成一把骨頭的老人。
他沒有過去攀談,只是遠遠看著,最后默默離開了。
他意識到先生需要的不是訪客,而是休息,先生的健康太重要了。
明珠見他談興不高,也就不再繼續這個話題,其實她也是昨天偶然瞥見了底層社會的一角,偶然間有所觸動而已,過后也就興致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