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荷蘭人裔口從去年的830萬達到了850萬以上。
遠東超過260萬,剩余的在本土超過600萬,持續不斷高出生率,是荷蘭的國策。
按照每年超過50萬的移民率,十年超過800萬到達遠東,主打澳大拉亞,目標是十年后澳大利亞那時候人口將達到500萬左右。
威廉四世想到了自己的祖國,它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那時候幾乎保持年出生率在3以上,再結合現在的歐洲高生育率,特別是避孕措施的缺乏,這倒是不難達到。
有人才有生產力,威廉四世計劃中的而許多需要人力的工業科技才能夠進行。
相信到時候澳大利亞的人口,足夠實行工業化道路走得更遠些。
威廉四世想到這,不由的猜想如今的倫敦,一定很熱鬧吧。
譏笑的想“這次會議是專門討論非洲的,但是,非洲卻是沒有一個國家甚至哪怕一個人參加參加”
事實上,現在的倫敦確實非常的熱鬧。
這次的與會國竟然增加了,他們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17個國家,他們分別時作為東道主的大英帝國,以及法蘭西帝國、沙俄帝國、奧地利帝國、奧斯曼帝國等五大帝國外,還有普魯士王國、西班牙王國、荷蘭王國、葡萄牙王國、意大利王國、瑞典王國、比利時王國、丹麥王國、米利堅聯邦國北、米利堅聯盟國南、巴西帝國、希臘王國等。
令很多人意外的是就是后者,原來的米國竟然一分為二,分別派出了自己的代表,這可是看的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啊。
美洲大國米國,總算分裂了。
這令歐洲各國都舒心不少,想來英國是最高興的吧。
這次會議名義上是解決荷蘭和葡萄牙有關剛果地域引起的戰爭,之后擴大到了兩國在非洲的大戰問題,但實際上,討論更多的是各大強國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則。
這次會議是專門討論非洲事務的,但是就如威廉四世所想,這是一次沒有非洲參與的討論非洲未來命運的大會。
這為此會議上,荷葡兩國的問題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會場以外解決的。
巴雷托利用各大國都對荷蘭忌憚的因素,因此挾持他們的想法與荷蘭在會場的托爾貝克相持不下,意圖通過這個會場進行外交手段,迫使倫敦會議最后同意葡萄牙的要求荷蘭退出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主張,并有意把剛果提到各國面前,讓有染指剛果之心的各國站出來反對荷蘭。
這可謂是一石二鳥之計。
甚至為此,葡萄牙跟意大利和奧地利都暗地里溝通對剛果的劃分活動。
根據這個暗地里協議,奧地利甚至拿到北剛果,意大利則是拿到南剛果,而葡萄牙則是在剛果河上游腹地。
可惜,荷蘭的反擊卻是犀利的。
使得三國的諸多打算難以施行。
荷蘭甚至拿出了剛國國王的人簽字,以及剛果幾十萬人的簽字,來承認荷蘭的統治。
這令葡萄牙等國都大吃一驚。
他們都沒想到荷蘭竟然不聲不吭的,拿到了這樣的“萬民書”,來宣示荷蘭的正統性。
于是各國對剛果的主權再也沒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