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默斯頓贊同羅素的觀點,“奧普兩國曾屬于簽署1852年的協議,故此必須維持法則,現在丹麥違反協議條款,他們就能夠采取行動就是合法合規舉動了。
現在就算是我們這些歐洲的其他國家也無法借故干預了。
這克里斯蒂安九世怎么就沒想到這個問題呢,這不是給人合理的開戰理由嗎”
羅素道“那現在我們還要站出來嗎”
帕默斯頓子爵自然明白他的話中有話,“雖然女王來自于德意志的血脈令她難以忘卻德意志,但是,她現在的英國國王,就應該以英國的利益為重,因此,我們的做法只有對得起英國的利益,女王那邊,則是不必太在乎”
“況且,別忘了,普魯士對我們的怨言頗深,就算我們不做,他們就不會防備我們嗎”
1864年7月3日,英國外交部舉行發布會,在這次會上,英國外交大臣羅素明確反對德意志邦聯的行動,要求漢諾威和薩克森軍隊退出荷爾斯泰因,同時表示英國不會承認奧古斯藤伯格公爵所謂的弗雷德里克八世地位。
沙俄帝國也表示了對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局勢緊張的關切,并表示希望不要影響到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安全。
不過已經派出了軍隊的薩克森首相和博伊斯特伯爵則不理會,反而在德意志邦聯議會上建議,議會議長國巴伐利亞應在邦聯議會上提出動議,承認弗雷德里克公爵的國王權力。
這令奧地利心生不滿,但就跟巴伐利亞是奧地利的跟班一樣,薩克森現在也是普魯士王國的跟班了。
漢諾威雖然不是,但是也差不了多少了。
威廉四世卻是知道,這必是俾斯麥暗中操zuo的結果,這是為幫助俾斯麥的計勸說奧地利立即采取行動的動作。
至于原因嘛暫且不表。
1864年7月8日,在北德意志邦聯眾多公國的壓力下,最終巴伐利亞還是奧地利的示意下,在德意志邦聯議會上提出了巴伐利亞和奧地利自己寫出來的動議版本,要求德意志邦聯要占領石勒蘇益格,致使丹麥繼續遵守1852年的倫敦議定書上的條款。
還表示德意志邦聯只要丹麥繼續遵守條款的情況下,邦聯會繼續承認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的權力,不過這次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算是丟臉了,因為在德意志邦聯的議會上,這個動議直接被邦聯議員們憤然拒絕了。
因為各國都想對丹麥作出懲罰性措施,而不是守舊。
1864年7月10日奧地利的雷納斐迪南大公草擬了一項條款,但還是維持1852年的協議,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卻是直接在議會上當面反對,直接呼吁改為奧普兩國共同行動來決定這兩個公國的關系。
甚至俾斯麥還在北德意志許多公國的支持下,表示兩個公國的地位,必須需要奧普兩國共同同意下,都不能夠決定誰來繼承的問題。
隨后,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為了維持德意志邦聯的領袖地位,同意跟普魯士進行直接溝通。
奧地利和普魯士經過協商后,奧普兩國知會了邦聯,表示會以獨自國家的身份行動。
俾斯麥在下一盤大旗,這個世界上只有少數的幾個人知道。
威廉四世是其中之一,出于保密,并沒有把俾斯麥的計劃告訴她。
威廉四世在安慰了亞歷山德拉王后,獨自想道“荷蘭,或許該從這次普丹戰爭中,得到一些好處才行。”,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