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8月1日,丹麥政府決定撤離荷爾斯泰因,并在艾德河以北集結部隊。
1864年8月3日,德意志邦聯行動開始,德意志邦聯聯軍越過易北河并占領漢堡附近的阿爾托納。在德意志邦聯下達的命令下,正式的對丹麥王國宣戰,薩克森大軍便于1864年8月6日繼承乘火車,從萊比錫浩浩蕩蕩的開赴荷爾斯泰因。他們抵達了最前線,同盟軍漢諾威君度合流。
8月5日,他們穿過荷爾斯泰因,到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邊境的城鎮倫茨堡。對丹麥而言,占領是一種解脫,雖然這種沒有戰斗就撤退的命令是降低了一些丹麥士兵的士氣,但是軍事上的不利局面迫使軍方縮短需要捍衛的邊界,因而撤退的十分明智的行為。
此外,由于荷爾斯泰因和勞恩堡是德意志邦聯的成員,不退縮可能英法嚴重的政治危機,也許還會引發戰爭,丹麥軍現在可以后退北撤了,而德意志邦聯聯軍部隊則從南向北進軍,路上到處都是熱情洋溢的德意志民中國。
奧古斯騰伯格公爵如今的德里克八世與邦聯部隊進行交流并同行,他也得到了熱情歡迎。
8月10日,他在基爾城被德意志邦聯議會代表授予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爵榮譽稱號。
不過到了這里,奧普兩國和德意志邦聯其他成員出現了分歧。
兩個公國的管理權委托給了兩個薩克森與漢諾威的聯邦專員。
德意志邦邦聯議會先聲稱在這部分領土歸弗德里克八十所有,弗德里克八十也得到了德意志邦聯中小邦國的支持。
他們顯然開始不滿奧普兩國進行聯合統治德意志邦蘭,控制整個德意志邦聯表達了不滿和抗拒。
這些國家不受倫敦議定書影響約束,而倫敦議定書從未得到他們的單獨批準或者德意志邦聯的批準,事實上,這些邦國試圖通過組建一個新的邦國來對抗奧普兩國的實力。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德意志邦聯內部的奧普剛剛緩和,小國不滿大國壓制又舉行小團隊建設,這在歐洲引來了各個國家的興趣。特別是現在德意志邦聯還在攻打著丹麥的情況下,很多人甚至想特別是丹、麥王國巴不得他們德意志邦聯自己先內斗,這樣丹麥才好趁機解除這次的危機。
1864年8月12日,德意志邦聯議會拒絕了普奧兩國有關繼承執行對石勒蘇益格占領的提議,除非單賣撤銷十一月憲法。
但在邦聯議會中小國家面對奧普的巨大壓力下,特別是兩國占據總兵力超過1半的情況下,不得不在8月15日承認奧普兩國對荷爾斯泰因的占領。
1864年8月18日,奧普兩國宣布不再遵循對邦聯議會關于石勒蘇益格的決定并在艾德河以南集結軍隊。
軍事持續緊張,但沒有發生沖突,丹麥軍駐軍艾德河北岸,奧普軍為首的聯軍則在南岸。
1864年8月22日,俾斯麥向丹麥王國提出了最后的通牒,要求丹麥廢除十一月憲法,并在4時內離開石勒蘇益格,但是俾斯麥給與的時間太短了,即是行政角度觀點來看,撤銷也是極不可能的,因為在議會就需要討論許久,而且民意很重要。克里斯蒂安九世沒有這種想要撤銷就撤銷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