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英國新任首相繼承帕默斯頓子爵的首相位置上臺以來,英國似乎面對歐洲各國的不滿,開始變相的在中東地區戰略收縮,試圖將戰略重心盡快的轉向大西洋兩岸,然而,由于巴爾干半島的戰事遲遲沒有結束,英國跟沙俄帝國之間又沒有簽署停戰協定,使得英國目前在巴爾干半島的保加利亞地區,還駐扎這超過3萬英軍。
這導致英國進退兩難,因為英國的率先退縮,讓它跟盟友奧斯曼帝國齟齬不斷,信任受損,裂痕不斷加大。
伴隨著英國的巴爾干半島的戰略收縮,奧斯曼帝國的外交政策自主性越來越強,似乎在那里,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格局調整。
威廉四世對于沙俄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沖突,看得出英國希望兩國最好兩敗俱傷,那樣英國就可以更加容易掌控奧斯曼帝國來維持對蘇伊士運河和紅海的掌控。但又怕奧斯曼帝國被沙俄帝國過分削弱,最終英國還要派兵支持統治,投入更多的資源到里面,因此英國應該十分矛盾吧。
威廉四世猜想,這既是唐寧街10號和白金漢宮不愿意再看到奧斯曼帝國再戰下去的原因,畢竟那時候兩敗俱傷下,最近崛起的普魯士和虎視眈眈的法蘭西都成為你降我升的贏家。
英國也被拖后腿。
總的來說,這就是英國目前外交面臨的困局。
所以這次英國隨大流拿下也門地區的西部,其實也是精明之舉,掙脫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盟友之間的枷鎖,先取利,把盟約降到最低,之后就可以正大光明的,脫身巴爾干半島格局,回歸英國最擅長調停者角色,成為一個兩邊獲利的離岸平衡手而不是前線戰局的一員。
不過,荷蘭和普魯士可不會輕易的讓英國脫身的。
這次荷蘭外交部派出的尼古拉斯皮爾森前往普魯士王國,并獲得俾斯麥的接見,很多人都以為這是荷蘭為了在阿拉半島上求購領土而做出的協調而已,其實不然,因為普魯士和荷蘭通法蘭西的三國盟約盡管今年已經到期,但是兩國還是簽訂單邊盟約,其中,戰略盟約更是成為了核心。
其中對英國和法蘭西和奧匈帝國的戰略防備,更是兩國合作的最大基礎。
威廉四世想到俾斯麥他們的秘密計劃,荷蘭可以說送去了及時雨,不過荷蘭也不能夠做的太巧的次數太多,要不然他帶領的荷蘭準備想從普魯士的崛起中賺取紅利的計劃,可就夭折了。
荷蘭目前還體量還是太小了,盡管幾年的人口發展,有利用奧地利戰爭、米利堅戰爭、巴爾干半島戰爭,人口遷徙被可以引導下,荷蘭吸引了不少的流民到了遠東的澳大利亞等地方據說,總的來說白人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了,本土人口維持在600萬左右,而遠東則是超過400萬,如果按照今年的計劃,那么本土將會移民100萬人,到時將會達到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