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荷蘭王國托爾貝克內閣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
早在4月5日還沒還是出現制裁之前,俾斯麥首相已經展開穿梭外交,他派出特使前往巴黎,表態普魯士支持和平,不希望看到歐洲因為法蘭西帝國的入侵而影響歐洲的安全穩定的局勢。
當荷蘭王國引導的海牙國際法庭通過制裁判決后,俾斯麥首相又向各國派出派出特使,俾斯麥仍不放棄外交努力,希望爭取各國緩和關系,并結束紛爭。
當荷蘭和丹麥、瑞典三國集會,三國更是直接宣稱拿破侖三世是一個“屠夫”,并在隨后三國議會通過制裁法案后,法蘭西帝國又不加理會后,甚至四國還在荷蘭和法蘭西帝國邊界進行軍演,局勢緊張升級后,俾斯麥首相馬上站出來“降溫”,他表態普魯士不想看到作為普魯士鄰居的兩國發生戰事,規勸四國不要貿然使得局勢升溫。
因此,普魯士似乎成為了中立調停國。
1867年4月14日,荷蘭和丹麥、瑞典宣布將會組建聯合艦隊,5月中旬將在遠東曼谷灣跟暹羅王國進行海軍演習,名稱為“曼谷灣風暴”。
這讓遠東的局勢瞬間更上一層樓。
法蘭西帝國遠東入侵暹羅王國,你們荷、丹、瑞三國竟然要在旁邊進行海軍演習,這到底是給暹羅王國壯膽呢還是威脅法蘭西海軍。
于是,巴黎正式向三國提出抗議,要求三國把演習取消,要不然,巴黎不保證作出報復的舉動。
可是三國確實不加理會,就跟上次三國要求法蘭西退出暹羅王國入侵行動一樣干脆。
正當所有人在猜測法蘭西的報復是什么時候,奧利維耶內閣在4月16日宣布禁止三國通過英吉利海峽靠近靠近法蘭西帝國一側,如果三國艦船通過,法蘭西將會作出扣留。
這讓荷蘭三國反映激烈,三國表態英吉利海峽不是法蘭西的,不存在過境問題,因此不認同法蘭西帝國的地位。
海牙國際法庭更是跟隨三國的表態,作出裁決,認同英吉利海峽屬于各國。
甚至這次,就連親法的西班牙王國也在海牙國際法庭中,投了贊成票。
要知道,英吉利海峽航道頻繁,南歐和北歐商業船只和軍事船只都往來密集,如果因為法蘭西這種自我劃定管轄區,對各國航行權利破壞的話,那么以后是不是英國如果也這樣來一波,這英吉利海峽就成為你們兩家的了。
那各國難道都要被封堵住了
于是,各國都不滿法蘭西帝國奧利維耶內閣政府的聲明,紛紛指責法蘭西,都表態不認同法蘭西的說法,最后就連英國的克萊斯頓政府也站出來,表明英國無意封鎖英吉利海峽,并對法蘭西帝國的主權說法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