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長公主的反對,英國內部不少親普派人也認同這個觀點,不過對普魯士不滿的人也大有人在,因此兩派都展開了拉力戰,這邊廂這樣子,倒是令荷普關系更為緊張。早有評論認為,由于普魯士認為逾趨靠攏沙俄帝國,所以英普關系早已經隨著沙俄同奧地利翻臉而名存實亡,然而這并非事實的全部,沙俄帝國也好,大英帝國也罷,通通都不過是普魯士王國威廉一世和俾斯麥首相外交上關系網借由戰略地位勒索的對象,而軍事行動上,在歐洲顯然已經達到了極限受阻的地步,四周擴張無望。或許,柏林正不動聲色的在物色誰將是柏林的下一個獵物。
俾斯麥的的現實主義外交手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然是聰明的,最大的程度利用了普魯士的地緣政治優勢,現在在英俄法之間左右逢源,又可借力打力向宿敵奧匈帝國、法蘭西帝國試壓,也許對普魯士來說,妨礙其實現征戰大國排位戰向前面的位次的唯一風險,就是普魯士引來周邊大國的共同遏制了。
普魯士這次故意推出我維多利亞長公主來反對英希聯姻,,目的在于普魯士關荷蘭的關系緊張,而希臘王室又是荷蘭國王威廉四世的父親威廉三世在做國王,王儲也是威廉四世唯一的弟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普魯士似乎美其名為歐洲需要平衡,荷蘭和希臘隨著威廉三世的治理,已經邁入了正軌,希臘和荷蘭關系不是盟友缺省是盟友,是荷蘭在歐洲同丹麥、瑞典一起的三大盟國之一。
因此,柏林發出的平衡說法,但是引起不少國家的認同。
雖然如此,柏林要求英國不要聯姻希臘,如果英國答應普魯士的要求,勢必引起在倫敦的重大,基于國內外的強大壓力,英國這項條件的機會不大,反而,英國人會因此對王室的忠誠會產生改變,至少會認為普魯士這是在干涉英國的內政和王室。
這對于英國政府和王室的傷害太大了,想來維多利亞女王和迪斯雷利首相不會贊同的。
兩人不想背負出賣英國自由的罵名,也不必與歐陸那些不滿普魯士的國家立場偏離太遠。
事實上,大部分歐陸國家尤其充其量是口頭上對荷蘭影響力不滿,但是實際上,他們更加顧忌普魯士在吞并德意志邦聯后的巨大戰爭潛力,因此甚至高興一個跟普魯士交惡的荷蘭能夠拉攏更多的中小國家進入反普“聯盟”,這其中法蘭西和沙俄、奧匈心里面最愿意看到這一幕,就算在英國,如今這一派也占據了上風。
這也是維多利亞女王作出這個決定的原因,至于所謂的英國議論,說白了,即是她放任不管的一個好處給嫁到普魯士的大女兒維多利亞長公主一個“面子”而已。
英國和希臘大可不必因為這個反對的聲音而暫停聯姻,普魯士政府也可能真的站出來進一步明確反對人家兩國的聯姻,
雖然普魯士跟英國的關系說不少好也說不上懷,普魯士之前甚至跟英國在19世紀上半葉有過蜜月期,共同對付沙俄帝國和奧地利帝國聯盟,制約法蘭西帝國。
兩國如今形同陌路,其實更多的是因為當初英國扶持的普魯士強大到了英國顧忌的地步,普魯士明顯也察覺到這一點,因此普魯士自然也忌憚英國偷偷下后手利用歐陸大國來遏制普魯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