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臣謝陛下恩典。”祿東贊聞言,面露笑意,當即應了下來。
吐蕃雖然未能迎娶大唐公主,但卻把吐蕃的公主嫁給了大唐的太子李恪,也算是促成了和親之事,祿東贊也總算是完成了松贊干布對他的交代。
這個時候,坐在下面的李恪看著站在身前的祿東贊,想著和親之事,心里竟突然多了個念頭。
祿東贊文武雙全,若是放了他回吐蕃,早晚必為大唐心腹大患,眼下兩國正在商討和親之事,豈不正是乘機留下祿東贊的好時機?
李恪在祿東贊準備回席之前,當即起身對祿東贊道:“貴使暫且了留步。”
而后,李恪又轉頭對李世民道:“啟稟父皇,兒臣尚有一事稟奏。”
李世民心情正好,于是笑道:“太子有何事?”
李恪回道:“我大唐與吐蕃和親,吐蕃公主嫁入大唐,難免語言不通,諸事不熟,未免因此平生誤會,引起兩國不必要之爭端,兒臣以為可由吐蕃遣一能臣為使,作為陪嫁婚使留于我大唐。”
祿東贊似乎八字被李恪所克,每每和李恪相關的事情,總能叫祿東贊討不了好去。方才祿東贊看著李恪突然出列便覺著有些疑惑,果然李恪一開口,祿東贊便在心中暗叫不好。
李恪這一開口,別人興許不知,但祿東贊卻很清楚,李恪所謂的這個留在長安的陪嫁使臣絕對是沖著他來的,而此后李恪的話也正印證了祿東贊的猜想。
李世民對李恪道:“恪兒所言極是,公主陪嫁,確當有陪嫁使臣同留長安為妥。”
李恪看了眼祿東贊,對李世民道:“祿東贊與兒臣相談甚歡,而且他對于我大唐語言、習俗都頗為熟悉,正是陪嫁使臣的最佳人選。”
祿東贊聞言,心中大急,生怕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向松贊干布討要自己留于長安,到時松贊干布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
祿東贊忙道:“啟稟陛下,外臣慕大唐繁華久矣,若能留于大唐自然是一件幸事,但外臣生于吐蕃,又是家中長子,家室、祖業、父母俱在吐蕃,既要顧及家業,又要盡孝父母,若是留于長安恐怕我們噶爾家在贊普那邊也不好交代,還望陛下和太子另擇賢良。”
正如祿東贊所言,祿東贊乃吐蕃大相芒相松囊長子,拋去祿東贊繼承家業之需不提,把宰相長子留于他國也確是不妥,到時恐怕芒相松囊在松贊干布那邊也難做,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此時的李世民還不知道將來祿東贊之于吐蕃的意義,李恪也不可能未卜先知地告訴李世民,李世民只當祿東贊不過是有些才干的吐蕃權貴子弟而已,不甚重視。
于是李世民也贊同道:“貴使說的也是,陪嫁遣使是兩國間的的好事,但倒也不便強人所難。”
李世民既已準許了祿東贊不必為婚使隨東君公朗日林芝留于長安,李恪也不便再多堅持,否則反倒叫人覺著李恪刻薄了。
但祿東贊父子于吐蕃價值太大,將來也會是大唐最大的心腹之患,若是就此放過實在是太過可惜了,李恪想了想,心中突然又冒出了另一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