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李世民聞言,高聲笑著應道。
這一邊,李恪和李世民正在華蓋之下說著話,而就在他們不遠處,魏王李泰卻只能站在人群和隨李恪留洛陽監國的大臣們站在一處,無聲地看著他們。
曾幾何時,李泰和李恪也是平起平坐,但現在的李泰已經沒了和李恪并肩的資格,甚至當著百官的面,李世民為了避嫌,甚至不會在此時單獨去和李泰交代什么話,李泰站在下面,看著李世民和李恪談笑,心中也不免感嘆和艷羨。
此次東征,不管是皇帝李世民,還是已經奔赴遼東的主帥李績,對于此戰都有著十足的信心,但戰場之所以風云變幻,就是因為他的勝負難料,更何況高句麗并非孱弱小國,國中至少還有二十萬大軍和六十萬戶百姓。
臨行前,李世民還是對李恪交代道:“恪兒,雖說此戰我大唐必勝,但有些事情為父還是要交代你的。”
李世民雖善用兵,但臨行前行事同樣縝密,更何況李世民身上關系著的還是大唐江山,李恪知道李世民的意思,當即道:“父皇但請吩咐。”
李世民道:“在出征前為父已經同玄齡交代清楚了,年內朕若不能回洛陽,你便當自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起,持雙龍符速回長安,玄齡和知節會迎你進城,主持大局。”
遼東不比關中,遼東嚴寒難耐,一旦入了深秋便難以行軍,李世民東征高句麗,務必需在五個月內盡得全功,在臨冬前回京,否則遼東苦寒,恐生大禍。換言之,大軍若在入冬前班師,在年內自然也就回京了,若是不能依時回京便是遇到了大麻煩。
至于李世民所說的雙龍符,便是大唐太子監國時專用的印璽,高于太子印璽,卻又低于傳國玉璽,在監國期間凡是加蓋了雙龍符的令書便與圣旨無異,李世民讓李恪持雙龍符回長安,其意為何也就不必多說了。
李恪并未直接回李世民的話,而是轉而對李世民身后站著的薛仁貴問道:“仁貴,你可還記得我日前傳你往東宮,璄兒同你說的話?”
薛仁貴此番從政為李世民親衛統領之一,位置緊要,在幾日前李恪曾專門傳了薛仁貴入東宮囑托要事,想必也是那時李璄同薛仁貴說的。
薛仁貴出列道:“郡王的話末將絕不敢忘。”
李世民聽著李恪和薛仁貴的話,頓時來了興致,對薛仁貴問道:“璄兒小小年紀,能同你交代些什么?”
薛仁貴回道:“郡王要末將時刻跟隨陛下左右,切要護著陛下,看著陛下,不可叫陛下親臨陣前。”
“哈哈哈...”
李世民聽著薛仁貴轉述孫兒的話,心中一暖,頓時笑了出來,道:“璄兒有心了,稍后朕便手書一封,送去長安,要璄兒放心,他的話朕必定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