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輔的話說出口,不必李恪開口,李績便當先道:“高尚書多慮了,兩軍一旦開戰,邊軍便都會陷進去,到時戰事規模的大小可就不是吐蕃自己能夠決定的了。若是吐蕃的情況真如陛下所言,那么這一仗吐蕃打不起,更輸不起,棄宗弄贊只要不是窮兵黷武之輩,就不敢擅動刀兵。”
如果大唐和吐蕃開戰,大唐最多丟掉一個吐谷渾,絕對是輸得起的,但吐蕃卻不能,吐蕃一旦輸了,勢必國內不穩,到時新得的象雄和后藏必會生亂,吐蕃數載之功便會白費。
高季輔道:“雖是如此,但還需小心幾分,吐蕃蠻夷,難以常理奪之,只怕其國中也多有塞汝貢敦之輩,還是早做準備地好。”
李恪點了點頭道:“季輔所言極是。”
李恪說著,對岑文本道:“中書省擬旨,吐蕃狼子野心,早晚與我大唐必有一戰,著涼州都督府長史裴行儉領軍一萬,進駐吐谷渾,并節制吐谷渾三萬番軍,屯于星宿川,防備吐蕃東進。”
“諾。”岑文本得令,當即應下。
隨著李恪令下,大唐之于吐蕃的國策便就此定下了,李恪也得到了自己想到的東西,就算異日李恪對吐蕃動兵,在朝中的壓力也會小上許多。
不過朝中終究還是有些反對戰事的官員,李恪之令才下,戶部尚書于志寧便出列道:“陛下,既然西北要備戰吐蕃,勢必牽扯極大,若是與此同時再對高句麗用兵,恐有腹背受敵之危,朝中錢糧人力也難免調度不及,今歲的東征是不是再放放。”
不管是吐蕃還是高句麗,都算是大國,兵力至少都在二十萬以上,如果吐蕃真的狠下心來,在大唐對高句麗用兵之時入侵吐谷渾,到時大唐東西兩線為戰,對大唐的國力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于志寧是戶部尚書,對這些自然最是清楚。
滅高句麗之戰李恪籌謀已久,自然是不會作罷的,李恪道:“據朕所知,去歲關中、河北、河南、淮南四地俱都豐收,國庫盈倉,何來錢糧不濟一說。”
李恪在決議動兵前就已經了解過大唐糧儲的情況了,自貞觀十八年以來,大唐已經休養生息三載,以大唐眼下余出的糧草儲備,足可供四十萬大軍近兩年之用,大唐就算東西開戰,在短時間內也不會短了糧草,更何況對于滅高句麗一戰,李恪本就是打著速戰速決的心思的。
于志寧道:“我大唐雖然錢糧充沛,戶部這邊壓力不大,但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繕葺,工匠之程式,一應均由工部統籌,去歲工部剛建成的大明宮,今歲再有如此大的動靜,工部那邊只怕難以調度。”
李恪聞言,并不對于志寧多做解釋,而是轉而對新晉工部尚書的閻立本問道:“方才于尚書的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閻卿你以為如何?”
若是依常理而言,閻立本是文臣,亦不好戰,自當從于志寧之議,勸阻李恪暫息東征之念,但閻立本剛被李恪提拔為工部尚書,李恪對他期許極大,至今李恪當初同他說的話他還牢記心中,時常回想,以此鞭策自己,又怎會退縮誤了李恪的大事。
閻立本迎著于志寧訝異的模樣,斬釘截鐵地回道:“如果東西開戰,工部人力調撥雖有壓力,但臣以為仍可勉力應對,工部這邊陛下不必擔憂。”
李恪聞言,欣然笑道:“好,閻卿所言甚得朕心,東征之戰不必更易,如期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