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駕親征之事,李恪想瞞過很多人,確實也瞞過了很多人,但唯獨就來沒有想過要瞞過岑文本,更沒有想過要瞞著岑文本,因為李恪對于御駕親征之事固然信心滿滿,但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李恪親征吐蕃,就算不能大勝也理當不會敗,但凡事從無絕對,更何況還是要遠征高原之上的強國,李恪在出征前必定是要做好萬全的準備,要安排好后面的事情,以備萬一,而能叫李恪安心托付要事的,毫無疑問的最佳人選就是岑文本,李恪又怎會瞞他。
李恪對岑文本拱手道:“朕此去吐蕃,短則三五月,長則大半載,朝中事務繁雜,還要多麻煩恩師照看。”
李恪當著岑文本的面沒有絲毫的掩飾和否認,以岑文本對李恪的了解,這也說明了李恪對御駕親征之事已經是下定決心了。
岑文本問道:“陛下已經決定好了嗎?”
李恪回到:“朕心意已決,此番西征必定親臨。”
“這是何故?”岑文本眉頭微皺,不解地問道。
李恪回道:“于國而言,吐蕃虎踞高原,是我大唐之勁敵,朕自當御駕親征,為我大唐子孫后世拔除此患,一勞永逸。于朕而言,吐蕃是我大唐最后一個鄰國強番,若是朕能親自領兵滅了他,留于史冊也是一樁美談。”
岑文本看著李恪堅持的模樣,道:“陛下少年從軍,行伍多年,身上亦是功勛無數,還在乎一個吐蕃嗎?”
李恪回道:“朕在乎,吐蕃居高原之利,易守難攻,若是不能以大毅力,大決心一戰而滅之,日后還是大禍,朕心意已決,朝中還望岑師支持朕。”
吐蕃不是邊陲小國,是虎踞高原的強番,哪怕李恪行離間之計,斷了吐蕃的左膀右臂,吐蕃的兵力依舊強盛,不是輕易可勝的,更絕非短時間內能分出勝負的。
如此大戰,哪怕是李恪御駕親征,也離不開朝中的支持,而在李恪親征后能給李恪最大支持的莫過于諸相之首,將會奉旨輔政監國的帝師岑文本了。
岑文本是看著李恪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李恪的性子,李恪已經走到了這一步,他是絕不會再回頭了。
岑文本一整衣衫,正聲道:“陛下是君,臣是士,陛下劍鋒所指,臣縱是明知不妥,哪怕碰地頭破血流,也絕不后退半步。”
岑文本之眼入耳,李恪的臉頰一陣滾燙,岑文本懂李恪,李恪又何嘗不懂岑文本,對“士”這一字的詮釋,天下之人莫如岑文本這般身體力行的了。
唐史中的岑文本,明知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不妥,但在勸阻無果后還在毅然隨軍東行,主持軍中一應政務,最后熬地油盡燈枯,落得個重疾而亡的下場,這就是岑文本,這就是大唐的“士”。
李恪看著岑文本,拱手道:“正是朝中有岑師在,所以朕才敢如此放肆行事,有岑師在,朕不管身在何方都不會擔心朝中之事,朕西行之后,朝中政務就全賴岑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