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既然選擇了這種速戰速決的法子,和吐蕃軍原野一戰,那對于這一戰的損失李恪自己就是早有心理準備的。
傷四萬,亡兩萬的數字確實創下了龍朔年以來的諸戰之最,但這一戰取得的戰果和意義也是諸戰之最,這樣的付出和所得,絕對在李恪的心理承受范圍之內。
不過李恪雖然對于這個結果還能接受,但李恪也很清楚,兩萬多的傷亡,這個數字背后,也是許多的家庭在破碎,李恪還是要做好善后之事的。
李恪扶起蘇定方后,頓了頓,道:“昨日戰死的將士都是我大唐兒郎,無論如何都不能放任他們埋骨高原,你需得遣專人收斂他們的尸骨,還葬故里。”
蘇定方當即應道:“陛下放心,此事末將已經遣人去做了。”
李恪接著問道:“那關于戰死將士遺孀家小的撫恤之事,你可有安排?”
蘇定方道:“末將已命人統計名冊,凡是戰死的將士,均參照舊規,依例撫恤,絕不短缺,在班師之后就會立刻送到家中。”
李恪想了想,搖頭道:“如此還不足夠,此戰于我大唐的意義不同尋常,撫恤之事也不宜按照常規。”
蘇定方不解地問道:“那依陛下的意思呢?”
李恪當即回道:“這一仗,他們是為朕死的,此戰所有戰死的將士撫恤都增加五成,另外將士遺子可入縣學讀書。”
蘇定方聽了李恪的話,道:“如此一來只怕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恐怕還需另外向陛下請特旨,否則省臺未必會準。”
大唐重武事,對于戰死的將士本就有著不錯的撫恤,而且自打李恪登基以來,更是一度上調撫恤的規格。這一戰戰死兩萬余人,本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李恪再加重撫恤的話,對于朝堂的財政而言就更是一種壓力了,自然需要李恪特旨。
不過李恪聞言,卻道:“多出來的撫恤不必過省臺,直接自朕的內庫出,這些是朕該做的。”
戰死將士的撫恤絕對是個不小的數字,尤其是在大唐動了這么大的動靜,李恪御駕親征吐蕃的情況下,所以李恪也沒有想過要將這個負擔再施加給朝堂,而是由自己的內庫承擔了下來。
李恪的內庫充盈,他的內庫的銀錢不止來源于國庫的撥轉,還來自于東南商行,商行數載的積攢也給了李恪這么說話的底氣。
“諾,陛下恩德,末將待將士們謝過。有了陛下今日所為,我大唐將士攻破邏些,全據吐蕃便就指日可待了。”蘇定方得令,俯身拜道。
蘇定方這一拜,是拜地真情實意,李恪增加了對戰死的將士的撫恤,這不止是對已經戰死的將士的一種告慰,同時對活著的,即將攻打邏些的將士而言也是一眾寬慰和承諾。
這一仗打完了,如果他們還活著,就帶著勝利,拿著皇帝的賞賜榮歸鄉里,可就算是戰死,也能保得妻兒無憂,衣食不愁。
如此一來,將不貪生,兵不畏死,攻破邏些,將大唐的王旗插上布達拉宮的山頂也不過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