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內有隨行副官幫著介紹戰局始末。
三個公國相互間距離較近,自古以來便恩怨糾葛不斷,幾乎沒有緩和時期。
公國背后又對應著不同的帝國,雖然只被當做附庸來看,但也使得大陣營方向分化,開打起來不用顧忌同屬一門。
“近半年戰斗打得是真厲害。”副官坐在洛書身邊感慨唏噓,“幾乎要把我們各自的國庫打光。”
“帝國方面沒有出手嗎?”
“沒有,他們巴不得看我們狗咬狗。”
帝國打起來將是整個世界的動亂,大帝王知道應該避免隨意征戰使自己成為千古罪人,于是往小公國方向拱拱火,過過打仗的癮。
“這樣啊…”
其實算個好事,帝國知道不能輕易下場牽扯世界動蕩,洛書樂得如此。
若是戰斗升級太多,戰爭時間估計得以年為單位計算,在里世界帶那么久還得了。
不過…這到也提供了個思路。
把帝國級別扯入戰場,還真不一定怕陰兵冥將殺過來。
總之當前階段僅限于三個小國爭霸,讓飛矢公國拿下頭籌。
這條路線能成,省時省力。
就像古籍修復的原則之一:最少干預
聊完大體格局,洛書順帶了解了飛矢公國的情況。
騎兵隊、長槍隊、弓兵隊。
其中成本最便宜的肯定是長槍兵。
古代較好的長槍才有金屬槍頭。
鐵器不足的歷史時期,長槍其實是削尖的木頭桿子。
剛才戰斗中洛書看得很清楚,青矛公國較為精銳的長槍兵有金屬槍頭,后邊真的是尖木頭當武器,只要不碰上重甲,殺傷力還不錯。
哪怕配備金屬槍頭,長槍的造價也比普通刀劍便宜,看金屬部分體積就知道。
所以才說他們最為經濟。
騎兵和弓兵的成本…還真不好說,兩邊都非常貴。
弓兵的裝備貴不單是因為箭矢屬于消耗品,也因為箭矢本身挺值錢的,配一壺箭所要消耗的工時和人力成本極高。
箭頭是金屬,但箭頭的價值可能沒有箭桿子貴。
聽上去有點違背常理,事實確實如此。
主要原因在于箭頭可以量產,用金屬模具澆注鐵水量產箭頭的技術不算太難;
箭桿子必須做到統一規格、長短、堅韌、分量,否則弓箭手跟抽盲盒似的,平均命中率很難提升。
這便要求大量能工巧匠手動去削,量產得等車床級別的工具出現。
所以讓某某武侯三天生產十萬只箭是不可能的,他得開著草船去借。
飛矢公國能夠動用那么多弓箭手,說明國內有足夠的能工巧匠支持。
有制造機關的巧手,搞點拒馬、鐵蒺藜啥的去克制騎兵不難。
反倒是青矛公國、驍騎公國想要對戰大量精銳弓箭手,除非升級為重甲騎士,或者點出大盾之類的科技樹。
沒個一年半載研發根本來不及,他們的財力和技術也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