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孟悶哼一聲,多少有些不滿的瞟了瞟張大受。要不是張大受讓活閻王突破河灘,宣府兵馬進入函谷關,何至于如此局面
王自用也看出張存孟與張大受之間似乎有些矛盾,不過他佯裝不知,似乎很滿意這種局面。手底下兩員虎將,若是關系融洽,齊心協力,反而會讓人心生不安。聽張大受說完,他輕輕點了點頭,“不錯,眼下活閻王已經進入函谷關一帶,崤州也不安穩了。等宣府兵馬休整過來,就要對咱們下手了。與其如此,不如早點離開崤州。向南進入伏牛山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聽說那張獻忠現在可是占了伏牛山,還控制了房州一帶。”
提起張獻忠,眾人的臉色就有些復雜了。前不久,張獻忠可還是自己這邊的人呢,轉眼間,就各自為戰了。王自用雖然沒有明說,但意思很明顯,進入伏牛山,那就得打張獻忠,這仗是打還是不打
眼下王自用這支農民軍,面臨著兩個選擇,想停在崤州,圖謀洛陽和函谷關,那就要打北邊的活閻王。不打活閻王,就得離開崤州,向南進入伏牛山。伏牛山可是張獻忠的地盤,讓張獻忠敞開懷抱,迎接王自用七萬大軍進山,除非是腦袋進水了。所以,去伏牛山,就必須跟張獻忠開戰。
過黃河第一場大戰,不是打官兵,而是打張獻忠,怎么想都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各部頭領不乏有與張獻忠關系好的,自然是不愿意與對方起沖突的。
王自用瞇起了眼睛,神色和善,似乎是在等著眾人的意見。不過張大受和張存孟卻心如明鏡一般,王頭領雖然是詢問,卻早已經做了決定,如此問,不過是想看看眾人的反應罷了。
張獻忠此人,王頭領是必要滅殺的,張獻忠背叛王頭領,私自率兵南渡黃河,如此明目張膽的叛徒,若是不除掉,王頭領的威信將大打折扣。
很快便有人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中有幾個人提議派人去跟張獻忠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先不打。王自用笑了笑,點頭同意了下來。散會的時候,張大受和張存孟留了下來,等其他人走得差不多了,便發現王自用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蒙上一層冷意。
攥著手里的茶杯,王自用冷冷的看著門口,“有些人就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啊,吃著碗里瞧著鍋里,二位兄弟,你們覺得這種人還能留么”
張大受和張存孟嘴角一翹,隨后,張存孟陰測測的笑道“嘿,像這種吃里扒外的家伙,當然是留不得的。若是留著這些人,日后與張獻忠沖突起來,我們怕是睡覺都睡不安穩。”
崇禎三年八月初七,就在宣府兵馬摩拳擦掌,準備對崤州一帶的農民軍進行驅趕時,河南高門關發生一件奇事。高門關是一座小鎮,于半個月前被農民軍占領,自那以后,這里就成了王自用所部的一個據點。可是這一天,風平浪靜的高門關竟然發生了兵變。
一伙農民軍不知什么原因,叛逃大營,卷著物資要跑路。負責高門關的唐子欣哪能任由這些逃兵把物資卷走于是帶兵四處攔截,可惜,亂兵越來越多,雙方相持不下,在高門關附近展開了一場大混戰。高門關之亂,讓王自用勃然大怒,嚴令張大受和張存孟盡快收拾局面。
得令后的張大受和張存孟從東西兩個方向合擊高門關,清剿亂軍,歷經六個多時辰,這場亂局才被平息下來。可是經此一役,高門關一帶農民軍折損嚴重,各部頭領包括唐子欣在內,共有十一人死在亂戰之中。
高門關駐軍為何會有人叛逃,為何亂局會發展到如此局面沒人搞得清楚,而真正知道內情的人,也不會說出來。總之,高門關之亂過后,王自用迅速下令各部向南進發,一路過嵩陽鎮,進入欒山,沒過多久便打下了尹川城。最近,尹川百姓可真是叫苦不迭,走了張獻忠,來了王自用,前后不到兩個月時間,精力兩次滅頂之災,能不能活下來,就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