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南直隸兵馬撤出竹椒山,圍繞著汝寧府展開的近一個月的亂戰終于宣告結束。此次戰事南直隸兵馬完敗,汝寧府戰事結束,而廬州府的戰事才剛剛開始,高迎祥率一部分主力駐守羅山,而李自成則率主力挺進廬州府,這意味著南直隸真的面臨著一場浩劫。
農民軍主力入廬州府,不再是一個廬州的事情,搞不好兵災會迅速蔓延整個南直隸,一時間江浙一帶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豪門大戶,已經開始準備躲避戰亂的事情了。
廬州府舒城,此時已經被農民軍重重圍困,至于廬州府援兵更是不見蹤影。廬州知府柯敏星也曾糾集了一批兵馬,前往舒城救援,可是半路上就被農民軍殺了個片甲不留,自此柯敏星便緊閉廬州大門,再不敢往外派援兵了。舒城守備鄧立南看著城外的農民軍,只覺得兩腿在打哆嗦。
不是鄧立南太無能,實在是場面太嚇人了。雖然農民軍還沒有攻城,可是遠遠望去,連營十里,那烏壓壓的兵馬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粗略估算,怎么也得有兩萬大軍吧,可是自己手里只有不到兩千可戰之兵,拿什么守舒城鄧立南不是沒想過逃跑,可他不敢,自己要是逃了,那一家老小全都得遭難。
知府大人來信說駐守鎮江的京營兵馬很快就會趕到,可到現在沒見到京營兵馬的影子。江浙一帶,要說能打,也就南直隸京營可以一戰了,眼下廬州府方面就指望著京營前來救援了,如果京營兵馬不來,那舒城這點兵馬都不夠流寇塞牙縫的。
廬州府方面的官員日盼夜盼,可他們哪里曉得此時京營兵馬正停在烏江鎮駐足不前。鎮江方面的京營兵馬其實早在幾天前就已經動身了,可他們進入和州烏江鎮之后就不再向西了。京營兵馬在烏江鎮駐扎,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因為南京應天府方面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小公爺徐文爵。柯敏星等廬州官員不斷上書南京,請求援兵,一開始南京方面也是一心發兵馳援的,可是汝寧府南直隸大軍大敗的事情,又讓他們猶豫了。
朝廷部署在汝寧府的近十萬大軍遭受重創,折損將近一半,而流寇損失卻不大。全面奪取汝寧府之后,流寇肯定會大舉進入廬州府,屆時廬州府還能保得住么就算京營緊急馳援,又能在廬州地界上擋住流寇么經過長時間的商量,南京六部給出了答案。
以南京兵部尚書顧同恩,以及都御史費揚為首的眾官員,一致認為廬州府根本無法擋住流寇。與其如此,不如陳兵烏江鎮,靠著那條千古烏江,將流寇擋在應天府以西。其實,京營如果鐵了心救援廬州府,未必不能一戰,但最終南直隸官員還是選擇了舍棄廬州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應天府變得更加穩妥。此時,南直隸官員們再次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之前想著將流寇擋在河南,所以陳兵汝寧府,現在又想著將流寇擋在烏江以西,以保江浙應天府等核心地域。
至少,南直隸方面的官員不覺得自己有什么錯,相比廬州府,應天府以及江浙當然更重要。流寇已經闖進南直隸了,那么只能想辦法將損失降到最小。
南京六部想好了定策,直接向京營下達命令。這個時候,京營其實可以不聽命令的,因為名義上南京經營并不歸兵部轄制,而是歸南京都督府直轄。而南京都督府,自大明開國以來,歷來都是由現任魏國公徐家子弟掌權的。
可惜,這一次統領都督府的是徐文爵。老國公徐弘基因年事已高,早在幾年前就宣布放權,將都督府事務交給兒子徐文爵。徐文爵跟徐弘基可不一樣,徐弘基打小習武,早年間還曾率兵打倭寇,還打過紅毛鬼。可是徐文爵則是徐家的另類,他完全沒有徐家子孫應該有的優良傳統,他對習武軍事毫不感興趣,一心想做個雅士。
年輕時,徐文爵就喜歡糾集一些好友,于茶樓酒肆相聚,高興時沉醉秦淮河畔,飲酒賞月做些酸詩。接手都督府事務后,徐文爵也依舊不改往日流連秦淮河畔的作風,整日里吟詩作對,逍遙自在。好在南直隸花花江山,太平無事,倒也不覺得有什么不妥。
可如今流寇突然闖入南直隸,要讓徐小公爺帶兵去打仗,這不是難為人么徐小公爺對秦淮河畔的花魁們了如指掌,更能說的一些酸詩,附庸風雅,可讓他領兵,他至今為止,孫子兵法都沒看全。從南京到烏江鎮,徐小公爺一路提心吊膽,忐忑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