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造船廠的李明勛沿著煤渣鋪就的道路,一路向北而去。進入了一個新近規劃的工坊區。
這片偏僻的區域分布著社團發展的危險品工場,比如火藥工坊、鑄炮廠和軍械廠。
得到商社高層支持的炮廠占有比較大的面積,而火藥作坊和軍械廠因為擴軍的需求,也正在進行擴建活動,只有前不久新設立的煉鐵廠,正在進行搬遷。
從李明軒的個人角度來說建立規模化的煉鐵工業,是他一直以來的愿望,一切還是要從實際情況考慮,至少商社的高層對于煉鐵廠的態度一直就是不溫不熱。
原因其實很簡單,商社已經具備了香港這樣一個據點,完全可以從廣東獲取質優價廉的佛山鐵。因為廣東的煉鐵使用的是木炭,而非高硫的煤炭,所以質量一直高于明國的其他地方,廣東鑄造的火炮也一直是大明王朝軍隊的首選。
對于林誠等人來說,建立自己的煉鐵工業確實可以降低鋼鐵方面的成本,但是這個優點并不那么迫切,甚至有人以為與其花費大量的資源投入到煉鐵中去不如把各種鐵質物品的售賣價格提升上去,一樣可以獲得利潤。如果不是很難在廣東成規模的購買到軍械武器,那軍械廠和鍛造廠也不會得到商社高層的支持。
社團擁有的煉鐵廠,冶煉出來的鐵錠質量和價格都比不上從廣東直接購入,自然而然就被視為雞肋。
商社發展煉鐵鍛造的行業的最大阻力,就在來源于廣東佛山這個聞名天下的冶鐵中心。
在臺灣鋼鐵工業發展受限且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李明勛決定把社團的冶煉中心放在遙遠北方的庫頁島。那里的露天鐵礦已經處于開采的狀態,而漫山遍野的叢林也可以比較好的燃料。當然大規模的冶鐵還是使用煤炭,而這種資源在庫頁島上也并不缺乏。
更為關鍵的是庫頁島周圍存在著朝鮮和日本兩個缺乏鐵資源的巨大市場。就以日本為例,即便是到了世紀日本沒有成規模的煉制鋼鐵,其國內所需的鐵制品,一般都是從海外進口而來。即便是庫頁島一開始只能出產最低劣的塊煉鐵,對于日本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源。正因為如此,李明勛和商社的高層商議之后,決定對商社目前的煉鐵廠進行整體搬遷,從廣東招募來的冶鐵工匠,隨著部分設備裝船轉運到庫頁島。
煉鐵廠里一片忙碌,工匠們指揮勞工拆卸各類工具,而廠主沈泉看著自己努力近半年的成果被大卸八塊,這個六尺漢子忍不住哭了出來。
沈泉祖籍南直隸六安,前些年老家獻賊過境,攜家帶口到了江陰討生活,憑借煉鐵鍛鐵的手藝,在原來錢錦手下倒也混得肚圓,因為是第一批全家遷到臺灣的,手藝又好,頗受李明勛賞識,得以執掌煉鐵廠。
沈泉倒也不負所望,成功試制了第一座高爐,李明勛雖然向他介紹了高爐所需的各類技術要求,但是從耐火磚,銅鐵爐身和畜力鼓風機都是沈泉夜以繼日,親自摸索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