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勛的示意下,所有人一起,把桌子上的東西移開,鋪上了幾張地圖,地圖上清晰的標注著經緯度和一條條的航線,關鍵的地點還有幾行備注,當然,更多的信息收錄在那厚重的航海日志中,而這一切都是從巴達維亞的圖書館中盜取的,但很遺憾的是,所有的東西都會副本,塔斯曼親手制作的地圖,探險船上的航海日志已經被送往了荷蘭本土。
這完全是盜取別人探險成功的行為,但李明勛將其理解和定義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果實,放著已經存在的路線不使用,而讓手下去盲目的探險是完全愚蠢的行為,事實上,社團早就在巴達維亞接觸過塔斯曼,提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如果他同意,李明勛甚至可以告訴他一些穿越者才知道的信息,讓他避免走彎路,可惜的是,那位偉大的探險家對于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東印度公司和他的伯樂,范迪門總督有著堅定的忠誠信念,李明勛只得選擇盜取航海資料和雇傭佛雷斯這個貪婪鬼的辦法來應對。
在荷蘭人的資料里,澳洲大陸被稱之為新荷蘭,但在塔斯曼之前,他們也只是登陸了澳大利亞的西北部,毫無疑問,上千里的貧瘠土地、惡劣的氣候和兇狠好斗的土人讓他們望而卻步,一直到范迪門支持塔斯曼的探險活動才有了緊張。
塔斯曼分別在1642和1644年進行了探險,第一次探險隊社團的澳洲開發計劃最有用,其航線是從印度洋開始,沿著南緯四十七度線航行,如果貫徹這個計劃,塔斯曼會一無所獲,甚至有去無回,好在,南緯四十七度的嚴寒天氣讓水手們難以接受,塔斯曼向北了幾個緯度,南緯四十四度,成功發現了“范迪門之地”,也就是后世的塔斯馬尼亞島澳大利亞最大的島嶼,北面就是澳洲最富庶氣候最好的地區,然而,塔斯曼么有發現澳洲,而是繼續前進,抵達了新西蘭,繞開澳大利亞東部的島礁群和廣袤海洋,向北進入了太平洋,發現了湯加、斐濟島,后抵達新幾內亞島,成功的繞過了整個澳洲大陸,返回了巴達維亞。
而第二次探險發生在1644年,其從巴達維亞出發,想要沿著新幾內亞島南部航行,越過了托雷斯海峽,但是卻折向南方,沿著同樣貧瘠、惡劣的澳大利亞北部、西北海岸線,返回了巴達維亞。
從探險角度講,這無疑是偉大的旅途,但對于東印度公司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只有發現的新西蘭適合開發,但過于遙遠了,對澳洲大陸完全沒有探明。
事實上,在十七世紀,最喜歡探險的是西班牙人,為了拯救迷途的羔羊,有些瘋狂的西班牙人可以橫跨整個太平洋,就知道他們什么都愿意干了,而東印度公司說到底是一個商業公司,成本和收益才是其考慮的,很多時候,許多公司的派遣的探險家因為擅自行動,導致成本大增,被送進了監獄,如果沒有范迪門這位強人的支持,也不會有塔斯曼的兩次探險。
按照李明勛的要求,此次馬東來領導的探險隊會從馬尼拉出發,沿著塔斯曼第一次探險的航線逆向行駛,當然,李明勛很清楚,會有更便利更短的航程,但是在他無法親自參與的情況下,李明勛堅定的要求探險必須按照塔斯曼路線再走一遍,一直到發現范迪門之地
發現范迪門之地之后才是改變路線,北上前往澳洲大陸富庶美麗的東南部分,開拓那里,成為社團一塊新的殖民地。
當然,除了塔斯曼的肩膀,此次探險隊的資料還有許多來自西班牙人方面,西班牙人擁有從南美洲尋找澳洲的探險經歷,幾乎走遍了南太平洋那些群島,事實上,最近的時候,他們距離澳洲只有幾十里的距離,幾乎是目視距離,但西班牙人依舊被命運捉弄,兩種不同的資料對比,能夠讓探險隊找到李明勛要求的目標。
而李明勛的第一個目標并不是澳洲大陸的東南端,而是新幾內亞群島附近的一個島嶼,后世的利希爾島,但是現在已經被李明勛命名為金城。
毫無疑問那就是李明勛支持此項探險的第一動力,金礦利希爾島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金礦之一,而且是露天金礦,在十七世紀,還沒有被發現,其處于塔斯曼探險的航線上,與摩根捕捉奴隸的新幾內亞島相距并不是很遠,當然,在塔斯曼的海圖上沒有標識,但是李明勛看到了塔斯曼標注的幾個較大的島嶼,大體標注了金城的所在位置。
“閣下怎么會知道這個金礦島的大體位置呢,如果是來源于土著的傳說大可不必相信。”摩根微笑說道。
李明勛笑了笑“不,這是西班牙人探險得到的結果,只是因為菲律賓的戰爭,很多當事人死去了,我沒有找到當事人,但在科奎拉留在這座城堡中的信件中看到了關于金城的事情,得到相對具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