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敬微微一笑,說道“還是多虧了上國匠人的精巧心思,想不到這銃管如此形制,便是發揮出了這般威力。”
說著,他眼睛盯著火銃的槍口,往里面看去,可以看出,銃管內部并不光滑,而是有兩根完完全全的膛線,實際上,這把火銃確實是李子敬平日用慣的了,但最重要的銃管卻是換了,換成了來復槍管,然而,李子敬驚為神跡的線膛槍管只不過是淘汰品罷了。
合眾國對于軍事科技的追求一直領先于這個世界,畢竟有李明勛這個穿越者指導,特別是海軍方面尤為明顯,然而合眾國陸軍裝備的支持同樣巨大,比如,合眾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裝配燧發槍的國家,并且衍生出了排隊槍斃線列步兵,燧發槍加刺刀的燧發槍營已經是合眾國的主力部隊,而合眾國也從未放松對于更高技術的探索,在單兵火藥武器方便,尤對線膛火槍重視。
線膛槍并不是新鮮事物,已經誕生了兩個多世紀,而有記載的螺旋線膛槍械,也就是來復槍早在1476年就被發明出來,而在三十多年前,丹麥軍隊已經在軍隊中小批量裝配,線膛槍的遠射程和高精準度一直讓陸軍非常動心,但無法大規模裝配的原因在于技術和應用兩個方面,與理念突破完全沒有關系。
至少在這個時代,除了少數軍隊的獵兵之外,線膛槍仍舊只是上流社會的打獵用具,年輕貴族在不懂軍事技術的貴族少女面前打中百米之外的靶子或者獵物,以此獲得其青睞,這便是線膛槍的大部分時間的工作。
事實上,合眾國的線膛槍研發的主要經費來源就是滿足合眾國貴族和富商的打獵需求,一直到陸軍正式增加獵兵這一兵種,線膛槍才成系統的裝配起來。而李明勛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后,直接把米尼線膛槍的設計理念給了陸軍,由此希望讓陸軍的技術大踏步的跨越,但最終證明,目前合眾國的加工能力,完全不具備生產實用性的米尼線膛槍。
加工膛線不算什么技術難題,膛線機在匠人們手中還不如一些紡織機械有技術難度,鑄造次口徑的米尼彈更是稀松平常,但關鍵的是,如何把兩者用在一起。
技術難題歸根究底還是在于精度,滑膛槍對于精度的要求是能把鉛彈打出去,而線膛槍就不是如此了,一般來說,滑膛槍的槍管與鉛彈之間的游隙在25毫米左右,而線膛槍的游隙則是013毫米,在手工制造槍械和鉛彈的時代,技藝嫻熟的匠人可以達到線膛槍需要的加工精度,但加工出來的產品并非軍隊的槍械,而是貴族手里的藝術品和玩具。
如果線膛槍的槍、彈游隙不合格,那會帶來巨大的問題,游隙太小,米尼彈會過度膨脹,緊貼膛線,導致炸膛,而游隙太大,鉛彈在槍膛之中就碎裂成小塊,畢竟這個時代的鉛彈也不是那么的合格。因為這個時代還是前裝槍,要考慮清理彈膛,所以膛線不能像后世槍械那么深,如此,更容易造成掛鉛,掛鉛嚴重的槍械要么不能使用,要么裝填效率很低,實用性很差。
合眾國陸軍兵工廠試制的米尼線膛槍經過試驗,掛鉛、炸膛、堵塞的概率實在太高,成本也很高,裝配就是花錢玩弄士兵的生命,因此很快就被放棄,兵工廠開始尋求另外設計的線膛槍,第一種批量裝配的就是贈送給李子敬的這類線膛槍,槍管直接是用滑膛槍的槍管改造而來,加了兩根膛線,而使用的鉛彈則是不同,球形鉛彈外面有一層鹿皮的丸衣,使得彈藥略大于槍管直徑,需要用小錘敲打才能裝填,敲打過程中,鹿皮丸衣嵌入膛線之中,由此達到彈丸旋轉和閉氣的作用,射程可以達到四百米,在一百五十米仍然有相當的精準度。
這種線膛槍相對于滑膛槍在精度和射程都有極大的進步,但裝填速度很慢,如果彈丸制造出現失誤,很有可能出現彈丸卡在槍管之中的現象,所以陸軍一直不滿意,而經過了試制米尼線膛槍,兵工廠的匠人對此進行的改進,在槍管之中鉚接一段脛骨
所謂脛骨便是一截啞鈴狀的鋼棒,鉚接在槍管底部,而使用的子彈則是次口徑的錐形鉛彈,因為彈丸比槍管小,所以可以迅速的裝填進去,而到了底部之后,則用小錘猛敲擊鐵質推彈桿,在鋼棒與推彈桿的作用下,錐形鉛彈的裙部與膛線緊密結合,完成旋轉和閉氣的功效,而這類仿制后世圖溫南式的的線膛步槍,迅速成位了合眾國獵兵的標配。
雖然同樣是使用次口徑槍彈,圖溫南式和米尼式還是有巨大區別的,米尼式線膛槍完全依賴加工精度,沒有十九世紀的機械加工能力根本無法批量裝配俄國人1860年才完全搞定,而圖溫南式的次口徑線膛槍則更依賴槍械使用者的個人經驗,鉛彈粗一些就少敲兩錘,細一些就多敲兩錘,新槍少敲,磨損膛線厲害的老槍多敲兩錘,如是而已。
“判官大人,現在可不是感慨器械精良的時候,李長官交給您的任務。”李子敬身邊的官仆一邊把那火繩槍裝起來,一邊笑著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