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鋒作為元老之一,非常清楚,李明勛開辟北洋戰區的山東戰場是為了支援西南戰場,主要目的還是吸引一定數量的清軍,而不是殲滅清軍的有生力量,把山東變成滿清對外的主戰場,無論高鋒還是已經返回臺灣的李明勛都很清楚,憑借北洋戰區這幾萬兵馬,擊敗張存仁的概率非常高,但那需要合眾國全力的支持,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正如合眾國不會全力支持某一個兵種,合眾國同樣也不會全力支持某一個戰場,作為一個海洋國家,合眾國享受海洋帶來的便利貿易的時候,也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永遠要留下足夠的資源應對可能出現的威脅,而且,合眾國正在快速崛起的發展期,相對于把資源投入到戰爭這個無底洞,元老院更愿意支持合眾國利用這個戰略機遇期發展,如果不是開辟山東戰場可以抄掠滿省縉紳帶來的收益,李明勛根本不會把如此規模的兵力投入到這片戰場。
可以說,制約高鋒的并非是兵力或戰力不足,而是國力不足。如今的山東戰場,滿清張存仁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輕易不敢言戰,而合眾國也不想打傾國之戰,亦不會輕啟戰端,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合眾國與滿清之間都會處于對峙狀態,除非有任何一方擁有打破實力的平衡。
除了國力不足,在戰術層面上,北洋戰區也是面臨諸多難題,騎兵數量不足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海陸兩軍的士兵都不太適應山東半島嚴酷的作戰環境,雖說合眾中有大量來自永寧行政區的土著官兵,他們在山東冬日的氣候下如魚得水,但不得不承認,合眾的主要兵源來自長江以南,特別是以占據絕大部分數量的士兵階層。
在合眾國人口擴張的歷史中,第一波大批量的移民來自山東,中原御虜和登萊大撤退讓合眾國人口突破百萬,所以在各行業中,山東裔因為提早加入而占據較高的地位,放在軍隊之中,大量的軍官和士官階層來自山東,但是大擴軍卻是在江南淪陷之后,來自江浙、福建和廣東的丁壯大規模的加入軍隊。
這些南方士兵在山東戰場嚴寒的天氣中表現的極為不適應,在西征過程中,因病陣亡的士兵甚至超過了陣亡人數,大量的士兵在苦寒的天氣中感冒發燒,而來自北地,以大米為主食的南方兵也有些不適應面食為主的軍糧,馬匹同樣如此,以印度卡提阿瓦馬與南方戰馬雜交出的馬匹也在北方冷峻的天氣中倒斃甚為多,南北的氣候差異超過了清軍成為了主要的威脅。
無法決戰,高鋒只能選擇另一種作戰方式,消耗戰
北洋戰區是合眾國目前唯一一個跨兵種戰區,海軍和陸軍都有參與,高鋒以陸軍提督之尊督領海陸兩軍的作戰力量,這個戰區集結了合眾國七成以上的野戰力量,還有四成左右的海軍運輸船隊,當然,為其補給的還有大量的民間船隊。
除了在淮水與膠萊運河之間狹長地帶的存在的大量騎兵運動戰之外,海軍陸戰隊也聯合艦隊在山東南部地區,尤其是魯南海岸線和江蘇海岸線進行了大量的登陸作戰,這些登陸戰往往以大隊為行動單位,每次登陸的士兵至多不過千人,上岸之后,對大量的縉紳、地主階層進行抄家拷掠,并且強行遷移各色手工業者出海,包括木匠、鐵匠、郎中等擁有技術的人員強制遷出,而許多困苦的百姓,尤其是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佃農也主動跟隨合眾離開。
同樣的大規模移民也發生在山東,按照北洋戰區的估計,青島港會在兩年之內遷移出五十萬左右的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山東和江蘇二省,而移民的主要安置點有永寧、呂宋和北大年三個行政長官區。
在如今北風季節,呂宋和北大年成為主要的移民接受點,而且其也愿意主動接受移民,而對永寧地區的移民則是先安置到濟州島,這部分移民會先參與濟州島的建設,等到明年西南季風起來的時候再行北上。
因為北方冬季冰凌封海的緣故,消耗戰的戰場范圍被限定在了大陸和青島以南的區域,而當明年開化之后,整個渤海灣和遼東半島沿海都會成為戰場,屆時,北洋戰區會給滿清造成剛打的壓力。
實際上,目前的山東戰場的局勢已經超乎了李明勛的預料,在他原本預計中,清軍與北洋戰區的對峙會在青島要塞周邊形成,完全局限在某一處戰場,而現在,合眾國把實際控制線推進到了膠萊運河,事實上占據了登州全府和萊州一府,而且獲得了進入渤海這一滿清心臟地帶的優勢,當然,這一優勢需要明年春天開凍之后,才能真正顯現出來。
既然登萊地區已經成為了實際控制區,那么軍管會就要完成實際統治,在永寧和臺北援助的官員隊伍到達之后,登萊軍管會正式掛牌成立,北洋戰區把多達五千人的治安軍交由其指揮,派遣趙君肅作為主帥,協助軍管會完成對登萊地區的占領。
軍管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清算和清理本地區的反動力量,前段時日,大軍主要清算的是城市和重要的衛所、集鎮,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士紳階層和世襲軍官逃往農村,北洋戰區西征的時候,其外無援助,內無兵馬,只得瑟瑟發抖,整日害怕抄家滅族,但張存仁總督四省聯軍趕到山東之后,這群家伙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下活泛了起來,四處串聯,圖謀對抗,不少人主動聯絡剛剛設立的青州大營,打算與清軍里應外合,而現在,北洋戰區已經抽身出來,是時候清算這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