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登萊地區的種植業面向山東戰場和國內市場,所以所謂的經濟作物定義非常的寬泛,比如小麥這類主糧也被定義為經濟作物,畢竟現在合眾國境內只有永寧這個處于初始開發狀態的小麥產區,而合眾國的具有購買力的階層,許多是山東裔,因此對面粉的消費量一直居高不下,合眾國從未缺大米,但總是缺乏小麥,至少過年吃頓餃子是目前合眾國大部分地區國民的奢求。
至少五年內,小麥和小麥制品都是高利潤的種植行業。
除了小麥,還有適合膠東地區種植的經濟作物,首先便是棉花,對于合眾國來說,棉花仍然處于供應不足的狀態,任何可以棉花種植的地區都會獲得快速的經濟發展。而膠東半島適合種植花生、大豆、高粱,當然土豆和紅薯這兩種貧民主食也是適合的。
膠東半島以丘陵地形為主,卻也不乏平原,膠萊運河兩側便是廣袤富饒的膠萊平原,其中合眾國占據了三分之二強,而在半島北部,還有蓬黃掖沿海平原,橫跨登州府、黃縣和萊州府,此外還有萊陽盆地等諸多山間盆地,沿海還有狹長的沿海平原。
按照馮益輝的規劃,登萊地區的種植業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處于前線的膠萊平原,這部分以種植小麥、玉米、土豆等主糧作物為主,輔以高粱、大豆等雜糧作物,糧食作物主供軍隊和平民食用,而雜糧作物除了榨油釀酒之外,最重要的是為北洋戰區那多達三萬馬騾精飼料。
膠萊平原處于前線,即便最適合經濟作物種植,也要為北洋戰區讓步,而對處于后方的諸多沿海平原和盆地來說,選擇性就比較高了,在軍管會的規劃下,這些地方糧食作物達到自給自足就可以,其余全部用來種植經濟作物,棉花是重中之重,為了推廣棉花種植,軍管會在稅收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一定規模的棉花種植戶可以獲得減稅或免稅的待遇,而承租國有土地的佃戶,會根據土地數量和人口,強制規定一定規模的棉花種植規模。
由此可見,馮益輝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人,為戰區服務和行政強制手段依然讓登萊地區的經濟保持了戰時戰區經濟的特色,但在這個基礎上,他又為登萊地區的百姓了更多的機會,為經濟注入了更多活力,而馮益輝不僅是個做實事的人,在拉大旗扯虎皮方面也有著獨到的方式,馮益輝在提交給元老院的報告中,公然宣稱,登萊地區將會彌補崇明陷落造成的棉制品缺口。
事實也正是如此,隨著清軍江南水師裝備有越來越多的重型槳帆船和海量的舢板,江南分艦隊對長江水道的控制越來越弱,已經從截斷漕運逐漸退化到了長江入海口位置,很顯然,江南分艦隊對長江的航道很快就丟失,到時候,崇明這個相對自由的棉織品基地就會徹底喪失。
臺北港口。
第一艘駛出淡水河口的是自由貿易號武裝運輸船,其次是共同市場號、東方號、歐羅巴號、合眾國號和公民號,一共六艘一千八百噸級別的武裝運輸船排成一條單列縱隊,組成了合眾國歷史上第一支洲際貿易船隊,而在洲際貿易船隊一旁,則由四艘八百噸級笛型船和六艘大型亞哈特船組成的環印度洋船隊,除此之外,還有兩艘巡航艦和兩艘雙桅縱帆船組成的護航艦隊,整個艦隊延伸出很遠,而在碼頭上,無數的人在淡水河兩側奔走,為遠航的船隊歡呼祝福,無人知曉這支船隊最終會有多少回來,但所有人知道,它們會為合眾國,為全體公民、國民創造難以計數的財富。
駛出臺北港口的混編船隊開始升起船帆,趁著東北季風加速,航向直指香港,李明勛站在自由貿易級高大的船艉樓,看著甲板上膚色各異的水手熟練的操作纜繩和船帆,微微點頭。
洲際貿易船隊一共有六艘一千八百噸級武裝運輸船實際排水量在一千七到一千九之間,一共編列有一支三十二人規模,以何文希為首的使團,五十人規模的商務代表團,十三人的軍官評議會,三百名精挑細選的海軍陸戰隊,一千八百人左右的水手,這些全部是合眾國遠洋航運公司的雇員,而在船隊還向外出售了多達三百二十張的船票,為在東方的歐洲人服務。
“閣下,外面風太大了,您回船艙休息,科隆先生已經在等您了。”何文希微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