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李元胤曾以東勛代表的身份在肇慶許久,在朝中頗有幾個政治盟友,其中人稱虎牙的禮部侍郎金堡便是其中之一,此人被成認定為直臣清流,而李元胤則說,其雖然不過三十有五,卻是一個冥頑不化的老頑固,縱然如此,金堡還是帶給了大家一個震撼的消息,經營云南多年的大西軍正在向皇帝求封,使者已經到了肇慶城中。
西軍當年在川地被肅親王豪格擊敗,張獻忠被殺,轉戰到了云南,厲兵秣馬,如今號稱三十萬雄兵,雖然是夸大,但十萬人總是有的,從軍隊數量和質量來說,都是天下抗清力量中的第一勢力。而這也是朱明朝廷的依仗
李明勛從中看到了希望,如果西軍愿意出滇抗清,那兩廣但無虞,加上這樣一個砝碼,明清雙方的力量對比便是有了變化,至少清軍不再占據絕對的優勢,李明勛決定留下來,觀察局勢,西軍若是出山,合眾國也可以扔下籌碼了,必要的時候,甚至放棄山東戰場也是可以的。
試想西軍、明軍諸藩、忠貞營、合眾四方集結西南,與滿清韃子來一場堂堂正正的五軍之戰,抗清力量也是有把握取勝的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干,李明勛親筆去書予朱明朝廷,在書信中言辭懇切,直接說明邀請西軍出滇抗清的重要性,甚至保證,西軍若肯出兵五萬,那合眾亦全力以赴,以保西南半壁
朱明朝廷的反應非常冷漠,永歷回書西軍出滇,乃國朝之內政,朝中自有法度,豈可為外人忖度駙馬之國與我大明結秦晉之好,然御虜一事當各奮其力,此前駙馬執意開辟山東之戰場,已然棄西南于不顧,如何還顧兩廣,再行半途而廢之事乎
顯然,朱明朝廷不想讓李明勛參與西軍請封之事。
進入四月,兵部尚書堵胤錫從前線返回,李明勛終于得與之想見,堵胤錫可以說是南明朝廷中最現實的高官,其一手操作了順軍受撫抗清之事,也一力主張說服西軍出兵,同樣主張聯合天下所有抗清力量,無有國別門戶之見,這才是合眾國最喜歡的明國盟友,可惜的是,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湖廣節制順軍各部,與合眾國不得相見,更重要的是,其是首輔瞿式耜的政敵,如今文官之間的內斗,便是這二人領銜,而最大的矛盾在于瞿式耜等明國舊臣對西軍、順軍都有極大的門戶之見
堵胤錫進入肇慶,十日方出城與李明勛相見,此時李明勛已經率部退往三水,在三水縣城,堵胤錫失魂落魄的出現在李明勛面前,第一句話便是“我大明朝廷,便是毀在了這般清流手中,當真是該死”
原來,朱明朝廷對于西軍請封一事產生了巨大矛盾,首先便是清流派,極力反對封賞西軍,金堡更言可望不過一賊寇爾,與我有國仇,如何能封實際上,大家都知道,西軍若得封,進入明軍體系,以其軍勢之強,即便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可以專權朝政,這極大影響了金堡、袁彭年之流把持朝政的既得利益,而貴州軍閥皮熊等也在敲邊鼓,他們認定西軍出滇抗清,影響自己割據,上書聲言可望名雖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為所愚
而孫可望派遣的使者楊畏知卻是明國舊臣,當庭剖析可望兵強,可藉為用,何惜一封號不以收拾人心,反自樹敵
可以說,楊畏知所言正是大部分明國官員的意思,孫可望無論心術正與不正,無論意欲何為,都是抗清力量中最強一股,如今人家愿意捐棄前嫌,出滇抗清,那便是好機會,先給個爵位籠絡住,穩住西南半壁江山,才是最佳的策略。
隨著在外的瞿式耜等重臣上書言事,清流不封的態度才是被壓下去,然而封何爵卻是成了問題,孫可望請封的是王爵,原因很簡單,張獻忠死了,孫可望雖然是西軍盟主,但有一點,其對李定國等三兄弟并無上下之別,去年找了個由頭揍了李定國一頓,也是沒解決問題,孫可望請封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朝廷的爵位,讓西軍上下有別,以整合所有力量,當然,另一個目的則沒有直接表現出來,孫可望野心不止于西軍,他還想整合所有明軍,要知道,如今的明國官將之中,公爵滿地走,侯爵多如狗,獨獨沒有王爵,孫可望需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