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遼東計劃,高鋒進行了充足的準備,除了物資,便是情報準備。
在滿清入關之后,遼東作為滿清老家,一支保持著大規模的額設旗營,統稱關外旗營,旗丁約有一萬兩千人,但是這一萬兩千人分布在盛京、寧古塔新筑、錦州、寧遠、鳳凰城、赫圖阿拉、義州等城市,一共有十五處,其中作為盛京總管昂邦章京駐地的盛京,和處于前線的寧古塔駐軍最多,各有四千人,盛京總管葉克書、寧古塔將軍沙爾虎達都是老行伍。
需要指出的是,此時的關外不只有這些旗丁,原三順王的藩下兵和家屬已經南遷湖廣,能夠出戰的還有錦州的吳藩,吳三桂有五十三個佐領,與滿洲佐領往往甲兵不過百不同,漢軍佐領規模更大,湊出二百甲兵稀松平常,吳三桂手下有一萬多精兵,但其中七千人已經被吳三桂統帥前往了陜西平叛,留下的都是汛兵,而在寧古塔,沙爾虎達麾下還有兩千人規模的朝鮮鳥銃手,也是不可小覷的力量。
但北洋戰區的作戰范圍不過在遼東,并非整個關外,有永寧地區的部隊聯動,寧古塔的沙爾虎達不敢妄動,葉克書能指揮的,也不過萬余兵丁,其中吳藩麾下的還要進行動員。
遼東清軍實力并不強,但北洋戰區同樣抽調不出太多的兵力,畢竟北洋戰區不想放棄登萊,獨守青島,原因很簡單,遼東太窮了,大規模的開戰肯定是賠本買賣,合眾國要的是騷擾和吸引。
遼東作戰,海軍和陸戰隊都是配角,畢竟關外旗營的水師很弱,旗營水師兵丁堪堪過千,是唯一一支滿洲水師,其中只有十二艘海船和三百多兵丁駐防旅順,其余都是內河水師,駐防從遼海內部,從旅順一直到牛莊。
在這個地勢平坦、少有河流且人煙稀少的遼東,騎兵才是主角,這是北洋戰區也是合眾國的弱點,北洋戰區的合眾國騎兵在得到大本營支持后也不過六千騎兵的規模,配合義從軍謝遷等部,治安軍河原田隊加在一起,也不過九千騎,而此時的山東戰場陷入對峙狀態,張存仁一邊清理山東土寇,一邊沿著濰水在青州境內大修堡壘,北洋戰區也是,在膠萊運河各渡口和浮橋東側修造炮臺和屯兵營。
一百三十公里的膠萊運河可不是五萬人可以照顧來的,只能是前線監視,后方屯兵,留出足夠的機動力量,考慮到遼東開戰,山東必然聯動的情況下,如何防守住張存仁的進攻是關鍵。
決戰是不可能決戰,分兵后更不能決戰了,維持膠萊防線的關鍵是一支成規模的機動兵力,統帥部的參謀明確指出高鋒把機動兵力直接與騎兵混為一談是錯誤的,騎馬的步兵化身機動步兵,在防御戰中往往比騎兵更被信任,特別是陸軍輕炮機動能力優秀的情況下,在此理論基礎上,高鋒打造了兩支機動部隊,被戲稱為騾子軍和驢子軍。
這兩支軍隊規模都在三千人左右,從陸軍各營和治安軍中抽調會騎乘的士兵抽調,配合輕炮,而騎乘的坐騎卻不是戰馬。
騾子軍騎乘的多是從山東各處繳獲來的騾子,多是體型較大的馬騾公驢母馬,這類騾子雖然速度不能和戰馬媲美,但溫順而有耐力,速度慢,總歸要比人快,臨時充當戰馬使用,在這方面,謝遷等部義從軍經驗十足,他們所謂的騎兵中有很多騾子。
驢子軍并不是真的騎驢,驢子軍的坐騎來自濟州島,那原本是朝鮮的最大馬場,經過點驗,官營和私營的馬匹超過三萬匹,合眾國在濟州島漢拿山設立馬場,推行馬政,用蒙古、朝鮮母馬與進口的阿拉伯馬、土庫曼馬進行雜交,成為繼永寧馬場、臺灣高山馬場之后的第三大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