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五十三個佐領理論上可以抽調上萬名甲兵,但吳三桂受封平西大將軍,前往陜西的時候已經調走了七千名,抽調三分之二出戰三分之一守城是此時大陸戰場雙方軍隊的通常做法。
然而遼東戰場開辟之后,盛京總管葉克書深感麾下精兵不多,便是把遼西走廊吳三桂部下剩余精兵也是抽調一空,此時的錦州只留下了五百名守兵,寧遠更是只有二百人左右。而吳藩旗下近10萬人口已經成了被揭開殼的河蚌,肥美的蚌肉就展露在北洋戰區海軍陸戰隊的面前。
六月中旬,合眾國海軍、陸戰隊共計一百一十艘戰船出現在了遼西走廊南部的海面上,他們先是占據了幾乎淪為走私天堂的覺華島,繼而開展大規模的登陸作戰,這片戰場完全由海軍陸戰隊主導,為此海軍出動了兩個營的陸戰隊,還組織了大約三千名的武裝水手,而陸軍方面僅僅派遣約一千名騎兵加入戰場。
遼西走廊曾經是明清雙方爭奪了幾十年的戰場,在這幾十年里明軍從遼東一路節節敗退,野戰不是對手。所以越發倚重城防,因此遼西走廊上遍布著各類城池、要塞、墩臺、堡壘,其中以寧遠和錦州兩城最為堅固。
寧遠是吳三桂的發家之地,而錦州則是吳三桂鎮守之所在。吳藩旗下近十萬親屬都分布在這兩個城市的周邊,除此之外在遼西走廊里,還有幾個監視吳藩的滿洲佐領,數量倒是不值一提。
陸戰隊登陸之后。先圍困了寧遠城,繼而集結精銳部隊向錦州方向進攻,沿途但凡遇到村屯一律劫掠人口鎖拿成串兒,與牲口拴在一起,就像當年滿清在中原那般,組織好的俘虜和財貨向寧遠方向撤退。
吳藩名下的丁口牲畜糧食全部成為了陸戰隊的戰利品。一時之間,遼西走廊風聲鶴唳,大部分的吳藩旗下兵民奴才向寧遠和錦州兩城逃亡,而陸戰隊對這兩個城市也是勢在必得,他們心知肚明,吳藩大部分的財富就在這兩座城市之中。
六月末,陸戰隊開始大舉攻打寧遠城,陸戰隊大量采用清軍的戰術,他們利用抓來的奴隸,砍伐周邊的樹木,做盾牌、盾車、云梯,然后把抓來的男丁集中起來作填壕隊,一時之間造成了上萬人圍攻寧遠的場面,寧遠城中兵不過兩百,三日圍攻之后便是破城,城中所有百姓被抓,與前面抓到的人一樣,留下男丁其余人全部運往覺華島,然后在寧遠就地整編,最終組織了近兩萬人馬撲向了錦州城。
同樣的戰術在錦州城外再次上演,這一次錦州城外匯聚了三萬余人內的城內守軍自覺無法防守,在陸戰隊組織的圍攻尚未形成合圍之前,吳三桂的嫡系將領郭云龍帶上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等倉皇撤退,最后消失在遼西走廊北邊茫茫的丘陵山林之中。
合眾登陸遼西走廊的緊急軍情傳達到盛京,繼而從盛京又傳達到還在科爾沁的多爾袞手中,多爾袞一方面命令盛京總管葉克書救援,一方面卻在蒙古方向把這個消息封鎖。
原因很簡單,寧遠破城的時候小皇帝福臨與蒙古女人的婚禮還沒有進行,多爾袞不會允許一個如此壞的消息影響滿蒙一家親的宴會。多爾袞甚至沒有像援助鳳凰城方向一樣,從科爾沁王公那里詐取兵力,他擔心這會引起恐慌。
多爾袞玩得一手好政治,但是受損的卻是吳三桂旗下實力,盛京總管葉克書也沒有辦法,他手中的兵力本就不多,已經調集了大部分跟隨滿達海前往了寧古塔和鴨綠江口方向,現在的兵力防守盛京,遼陽兩地都非常困難,葉克書不僅沒有派遣兵力援助遼西走廊反而擔憂那支裹挾了大量男丁的東番部隊會不會順著曾經大清西征的路線,攻打盛京和遼陽,畢竟這兩個城市加起來的,兵力也不過三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