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歷史中,大量的綠營處于閑置狀態,比如原來關寧軍、九邊改編來的綠營,幾乎沒有參加什么像樣戰斗,在本書中,被組織起來進了山東。
而在原歷史中,沒有動員外藩蒙古和包衣兵,而在本書中,這兩者先平叛后進入遼東、朝鮮。
而反過來說,作者君認為1649年是滿清最危險的一年,如果這一年,明軍、西軍、順軍和合眾國、魯監國可以聯合起來,那就是光復的節奏了,可明朝醉心黨爭內斗,西軍經營云南一畝三分地,順軍被打殘,魯監國盤踞舟山,合眾國又被明朝排斥,所以沒有抓到這個機會,其根源還是在縉紳士大夫階層的專權、黨爭和排斥其他抗清力量,因此干掉他們,至少解除這個階層的權柄,才是抗清的希望,當然,這一步被孫可望1651年做到了。
而這是主角不能做的,如果做了,我相信那些明國官員肯定是選擇對合眾國宣戰的。
第三方面就是滿清的內斗,在原本歷史中,豪格、濟爾哈朗都給多爾袞的戰略造成過麻煩,而在本書中,這二人被壓制住了,布木布泰與代善充當了潤滑劑和和事老的作用,但作者君并不認為這是有意的美化與增強滿清,作者君一直以為,愛新覺羅家族的斗而不破是成就滿清王朝的關鍵因素。
比如努爾哈赤殺舒爾哈奇卻重用其子阿敏,皇太極殺阿敏而重用其弟濟爾哈朗,順治清算多爾袞和多鐸,卻重用多鐸之子多尼,當然更大的體現在于豪格與多爾袞的爭奪皇位,在那個時候如果愛新覺羅沒有取得妥協,就沒有入關的事兒了,作者君一直有個感覺,愛新覺羅的對手越強,這個家族越團結,也越能忍耐,對手越弱,反而容易搞一些內斗。
主角的穿越讓滿清面臨更多威脅,所以他們也減少了內斗的損耗。其中的方式就是支持多爾袞。
其四是多爾袞的孤注一擲,1649與1650兩年,多爾袞的策略就是不顧一切,消滅明朝,以至于可以容忍合眾國占據膠東這一畿輔之地,先南明后東番是多爾袞的核心戰略。
多爾袞其實沒得選,因為合眾國是一個海洋勢力,來去自由,假如多爾袞一定要先打下膠東,就得調集十五萬到二十萬軍隊,在軍隊沒形成規模之前,合眾國就打,對方實力增強,果斷撤退,讓多爾袞一拳砸在空氣上,西南與山東哪里都不討好。
正是因為孤注一擲,所以大量的軍隊和軍事資源投入到西南,造成西南局勢更為崩潰。
第五就是合眾國無惡意的挖墻腳。
在兩廣挖了惠藩、忠貞營,在東南把魯監國麾下的精兵調往了朝鮮,導致兩廣抵抗力量削弱,而浙江福建牽制變小。雖然主角從未想過坑永歷和西軍,但事實就是如此。
而從事后諸葛亮的角度分析,假如各方勢力云集西南,擋住清軍最強一波,會如何,可以想見,歷史軌跡肯定會變,而戰局平衡肯定不會變,如果合眾國加入西南戰場,就會造成一個事實,那就是永歷朝廷可以在合眾國和西軍中間玩平衡,還有東勛西勛夾雜其中,就再也沒有人可以架空士大夫的權柄,也無人可以整合南明一方的資源,守住了西南,最后也是內斗黨爭,根本毫無意義。
其實本書中,抗清勝敗的關鍵有兩個,其一,有沒有人能把永歷一脈的實力整合在一起,架空士大夫的權柄,解決內斗黨爭問題。其二,做到第一件事的人,有沒有意愿與合眾國合作抗清,或者說,能不能拿出合理的條件來。新新電腦版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開,老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會打不開的,請牢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