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五年,二月,巴達維亞造船廠。
巴達維亞的造船廠位于昂魯斯特島,是巴達維亞港口外的兩座小島之一,當初只是因為靠近錨泊地所以修建了修船船塢,后來逐漸成為了一座造船廠,在合眾國崛起之前的很長時間里,這座船廠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給返航歐洲的東印度大帆船進行修理,其后才是制造一些縱帆船、小型亞哈特船等輔助、民用船只。
如果沒有合眾國的崛起,在很長時間內,巴達維亞都不具備制造大船的能力,這是源于荷蘭本土對殖民地的限制,這在各殖民國家都很常見,洲際貿易船隊返航的時候,還為巴西的葡萄牙貴族運載了兩萬塊磚和上百塊切割好的石頭,只因當地不允許修造磚窯。
然而,合眾國的崛起改變了造船廠的命運,合眾國那越來越強大的造船能力給只依靠本土造船的東印度公司造成巨大壓力,特別是瑞獸級戰列艦的下水,讓荷蘭人感受到的威脅尤為巨大,在范迪門總督的努力下,本土開始對東印度殖民地放權,而范迪門總督也很好的利用政策漏洞,以減少本土造船行業的反對。
此時的巴達維亞造船廠,一場盛大的下水儀式正在進行,船塢附近的平臺上,七位東印度群島委員會的成員到了六位,總督范迪門親自到場,為造船廠船塢中那艘名為奧蘭治雄獅號的下水喝彩。
這是以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奧蘭治親王家族命名的東印度大帆船,也以此感謝這位親王為東印度公司獲得造船權限做出的貢獻。
在奧蘭治雄獅級帆船下水之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歸國大帆船長期處于混亂狀態,噸位、結構、用途都非常混亂,從五百噸到兩千噸都有,甚至用繳獲的商船代替,很多為了遠航僅僅是進行了稍加改造,許多時候,船只是一次性用品,船只的混亂讓前往東方是令人畏懼的事情,荷蘭本土無人愿意前往去三個人才有一個人回來得東印度群島,因此東印度公司的水手多是北歐人,士兵則是德意志地區的鄉巴佬。
當自由貿易級開始設計的時候,東印度公司也啟動了奧蘭治雄獅級的建造工作,這艘船被設定為滿載排水量超過一千五百噸,擁有一層直通式的火炮甲板,主火炮為十八磅炮,且擁有高大的船艉樓用以安置乘用艙位,與自由貿易級一樣,奧蘭治雄獅級大帆船力圖在戰力、運載量和舒適度方面達成平衡。
以往,東印度公司使用船只混亂是有原因的,因為安全和貿易原因,東印度公司每年從東方帶來的貨物并不穩定,有時候,在囤積了大量貨物的情況下,本土造船廠甚至制造出兩千噸的龐然大物把它們運回來。
隨著合眾國的崛起和東印度公司業務的拓展,其獲得高利潤貨物的數量變的越來越穩定,比如東印度公司與合眾國國有瓷器制造公司簽訂了長期合同,每年不少于六萬件的精美瓷器,而合眾國領地越來越多的胡椒種植園也了充沛的貨源,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拓展也獲得了穩定的印度棉布。
中國瓷器、胡椒、白糖和印度棉布是東印度公司目前最穩定的四種大宗量貨物,也是它們讓東印度公司迫切需要一種大噸位的商船來進行東西方貿易,這也說服了本土的十七位紳士。
奧蘭治雄獅級從三年前開始制造,實際上,本土與巴達維亞造船廠都在進行,本土制造的三艘已經進行了一次洲際貿易,這級大帆船卓越的遠洋航行能力、強大的火力和舒適的航行體驗得到了所有人的稱贊,假如沒有自由貿易級的話,奧蘭治雄獅將是東西方貿易中最璀璨的明珠。
如今,奧蘭治雄獅號正式下水,宣布巴達維亞擁有制造重型武裝商船的能力,按照歐洲的戰艦標準,這就是擁有制造主力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