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斯重重點頭,向眾人說道“對海軍艦隊,特別是主力艦隊來說,元首閣下說的沒錯,我們的艦隊實力正進入虛弱期,按照海軍部制定的計劃,后年是我們海軍主力艦數量最少的一年,這一點,諸位可以看這一份海軍艦船管理表。”
元首侍從官從西蒙斯手中接過了一沓資料,一人一份發了下去,上面登記的是海軍所有主力艦船的狀態,可以看出,目前合眾國擁有二十三艘主力艦,其中戰列艦七艘,包括三艘瑞獸級74炮戰列艦和四艘臺灣級64炮戰列艦,六艘一千一百噸級的逆戟鯨級60炮主力艦和兩艘八百噸級別44炮主力艦俘獲自西班牙,獨角鯨級750噸36炮巡航艦四艘,臺北級1200級44炮重型巡航艦四艘。
1647年初的預算案雖然確定了大陸為主要戰略方向,但是合眾國海軍確定每三年建造一艘瑞獸級,兩艘臺灣級和兩艘重巡的固定建造計劃,因此合眾國海軍才能豐收至此。
在這些能加入戰列線的主力艦之中,七艘戰列艦,四艘重巡和兩艘輕巡是馬尼拉海戰之后建造的青龍號建造于戰前,這十三艘船的艦況良好其中三艘船處于試航或試航后改進狀態,但其余十艘主力艦則是狀態非常不好。
兩艘四十四炮重炮艦俘獲自西班牙,原本就服役期限較長,而且在馬尼拉海戰中受到合眾國海軍艦艇的重創,早已不堪重負,后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船臺也是不夠,在永歷三年初的時候就完全進入了封存狀態,要想再下水使用,必須先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進行重建。
六艘逆戟鯨級和兩艘獨角鯨級全部建造于合眾國草業初創的階段,那個時代,合眾國面臨強敵,不顧一切的擴充海軍,這八艘船每一艘都是只用十四到十六個月建造完畢,便是匆匆下水,完全違背了主力艦三年到五年的建造周期,更為關鍵的是,這八艘艦是對西班牙作戰的功勛艦,參與了大部分的戰列線決戰,雖然每一次都能戰勝對手,但在決戰中屢屢被敵艦擊穿重創,讓其服役年限大減。
因為自由貿易級洲際運輸船的大規模建造占用了太多的大型船臺,而合眾國海軍又缺乏資金,按照海軍的計劃,戰列艦和重巡以外的軍艦,在達到服役期限之后,就退出現役,不再進行重建服役,即便是重建,也是用來改建成武裝商船或者對外出售,總之,海軍拿不出足夠的資金來。
這就意味著,兩年內會有五艘到七艘的主力艦退役,而這股力量如果用在戰場上,那將是改變戰局平衡的。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合眾國永遠處于軍費緊張狀態,而海軍那原本就不如陸軍的軍費除了建造和維持艦隊,還要支持合眾國的海外殖民與擴張,更要組建海軍陸戰隊來參與大陸戰場,而合眾國的第一批主力艦是特殊背景下的產物,其制造中為了趕工期,大量使用沒有干透的木材,有些技術不規范,能服役六七年已經是很不錯了,更不要提其服役期間受到那么多戰損。
“如果今明兩年開戰,我們擁有二十一艘可以作戰的主力艦船,如果是兩年之后,我們的主力艦數量會是十四到十六艘,一直到三年半之后,才有可能再次超過二十艘,未來兩年是海軍實力極具下降的兩年,也是海軍最不適合對外宣戰的時間。”西蒙斯最后總結道。
如今的海軍造船廠,老式軍艦都不再建造,而新式的戰列艦和重巡才有更為合理的建造周期,一般在三十四個月到四十二個月之間,只有這樣建造的戰艦,才能服役達到十二到十五年,而第三批海軍主力艦的下水則是在1654年之后,而在此之前,老式軍艦在凋零,新式軍艦無法服役,正是合眾國海軍最虛弱的時候,而1652年則是五年內海軍最強的一年,而這也是李明勛選擇的主要作戰時間。
與荷蘭人作戰,海軍就是主力,主力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這些充滿金屬感和暴力的大家伙足夠決定開戰的時間。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陸軍支持您的戰略計劃”高鋒第一個選擇表態,也就消弭了對荷蘭開戰的最大內部障礙。
“支持”
“支持”新新電腦版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開,老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會打不開的,請牢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