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穆的生氣也不是沒來由的,他生氣的對象是那些在艦隊離開后趁著北風南下的商船,臺北現在已經是東方第一大港,停泊在這里大大小小的船只,最多的時候達到一千五百艘,雖說與荷蘭本土動輒停泊兩三千艘的大海港無法同日而語,但臺北的貿易繁榮已經是不可爭議的事實。
而這些離港南下的船只紛紛換了旗幟,以往,這些注冊在合眾國航運部的船只為了避免海盜威脅,也為了各港口貿易方便,紛紛懸掛合眾國金龍旗,為此也會向合眾國支付大量的注冊費和管理費,但是隨著合眾國與東印度公司宣戰,他們又懸掛了本國旗幟,目的就是不想成為荷蘭武裝船的獵物。
在合眾國崛起之前,東方的遠洋船只的數量和質量都是很低的,大部分的海洋貿易都是賭博一般,以當時明國海船為例,船主與股東湊一船貨,南下東南亞,換來殖民者的白銀和南洋香料,獲取暴利,繼而連船一起賣掉。
那個時代,生絲、絲綢、瓷器和南洋香料是硬通貨,但這些無一是大宗貿易貨物,所以海貿的總量一直不大,一直到合眾國的崛起,改變了東方以奢侈品為主的貿易類型。
合眾國崛起之后,帶來了四種大宗量貿易貨物人、米、木、鐵。
從中原御虜開始,合眾國用了八年時間從山東、江南、浙江、兩廣、朝鮮累計遷徙了三百二十萬百姓,而這個數字是官方遷徙數字,還有大量的自發移民,轉移這么些人去永寧、臺灣、南洋需要海量的商船,合眾國的船只肯定是不夠的,所以大量租借民用船只,一開始是明國船,在大明主要領土陷落之后,南洋船成為了主體。
在此大規模移民的基礎上,合眾國每年要從南洋購買大量的糧食,最巔峰的時候,購買量超過八百萬石包括民間夠買,這也需要大量的運輸噸位,雖然近兩年,大規模的移民停止,而本國開發讓糧食缺口減少,但走私糧食成為了一項高利潤的買賣,特別是舟山群島和金門,每年通過這幾個地方走私進江南、浙江和福建的糧食就不下兩百萬石,南洋稻米不過八錢一石,而賣到戰爭多發的滿清占領區,就可以達到三四兩,南洋土著、糧商、船員、中間商、明軍和清軍將領分這七八倍的利潤,催生了一支巨大的船隊。
而船隊的擴張促進了造船業的興盛,來自南洋地區的熱帶硬木大規模的供給合眾國及瓊藩、舟山的造船廠,而糧食和木材的大規模生產,又促進了南洋地區對鐵制品的需求量,合眾國出產的鐵錠和鐵器成為了南洋地區的主要大宗貨物。
合眾國的崛起和國內的富裕對布匹的消費量大增,與此同時,荷蘭人獲得了印度的通商口岸,每年有超過百萬匹的棉布越過馬六甲海峽,在巴達維亞、海口、臺北和長崎、永寧交割,因此,合眾國的崛起造就了東方船運業的繁榮,而合眾國強盛的海上實力有目共睹,因此在大部分情況下,那些南洋國家特別是一些缺乏威望的蘇丹國,把船只注冊在合眾國航運部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船貨出海半船銀子回來的古老海貿已經消失不見了,現如今海上貿易成為了大宗量運輸的主要手段。
。新新電腦版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開,老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會打不開的,請牢記:網,,,